第3303章 义乌募兵,缔造戚家军(2/2)
戚继光治军之严,史上罕有。他将纪律视为军队的生命线。他亲手制定了详尽到近乎苛刻的军法条例,并确保其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他提出了那条流传后世、堪称治军铁律的原则:
“赏罚军中要柄。若该赏处,就是平时要害我的冤家,有功也是赏,有患难也是扶持看顾;若犯军令,就是我的亲子侄,也要依法施行,决不干预恩仇。”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建立了严密的基层组织和连坐制度,推行“队保连坐法”,一队之中有人触犯军法,全队受罚;临阵退缩,队长与士兵同罪。这使得士兵之间互相监督,彼此惕励,形成了强大的内部约束力。
训练场上,他要求绝对服从,动作必须整齐划一,号令必须清晰无误。他对士兵的日常生活也严加管束,严禁骚扰百姓,严禁赌博淫乱,甚至对宿营、卫生、着装都有严格规定。他深知“慈不掌兵”的道理,对于违反军纪者,无论亲疏,一律严惩不贷,以此在军中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和不可触碰的底线。
同时,他也绝非只知严苛的酷吏。他同样极为重视“赏”的激励作用。他承诺并兑现了丰厚的战功奖赏,从金银田宅到官职晋升,激励士兵奋勇杀敌。他对士兵的生活也关怀备至,亲自过问粮饷发放,确保不被克扣;设立完善的抚恤制度,让士兵无后顾之忧。这种“恩威并施,赏罚分明”的治军之道,使得全军上下既畏其威,又怀其德,心甘情愿为之效死。
再者,是磨砺利器——开创性的战术与装备革新。
在严格训练士兵单兵武艺的同时,戚继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团队战术的创新上。他敏锐地观察到,倭寇个体剑术精湛,善于单兵或小集团各自为战,而明军往往因缺乏有效配合而吃亏。为此,他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鸳鸯阵”。
此阵以十二人为一基本作战单位(一“队”)。最前为队长,负责指挥。其身后两名士兵,一执长牌(大型盾牌),一执藤牌(轻便盾牌),负责遮挡倭寇的重箭和刀锋,为全队提供掩护。牌手之后是两名手持“狼筅”的士兵。狼筅是戚继光因地制宜发明的奇特武器,用节密枝坚的大毛竹制成,长一丈五六尺,顶端留着尖锐的枝叶,宛如巨大的带刺扫帚。它虽不能直接杀敌,但能够有效干扰、格挡倭寇的刀剑,使其无法近身,打乱其进攻节奏。
狼筅之后,是四名长枪手。他们是主要的攻击输出,在牌和狼筅的掩护下,利用长枪的长度优势,刺杀敌人。最后是两名“短兵手”,手持镋钯、刀棍等短兵器,负责近身护卫和掩护,防止敌人突入阵内,并在阵型变动时填补空缺。
鸳鸯阵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防御、阻滞、攻击、掩护融为一体,长短兵器结合,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如同一只浑身是刺的刺猬,让擅长单打独斗的倭寇无从下手,一旦陷入阵中,便会被严密配合的攻击所绞杀。这个阵法可以根据战场地形和敌情,灵活变更为“两仪阵”、“三才阵”等,适应性极强。
此外,戚继光还极其重视火器的运用。他为部队配备了鸟铳、佛郎机炮、虎蹲炮等当时先进的火器,并将其与冷兵器部队有机结合,形成了远近搭配、层次分明的火力体系。
思想上的凝聚,纪律上的铁腕,战术上的创新,装备上的精良——这四根支柱,共同撑起了“戚家军”这座不朽的军事丰碑。当这支从义乌的硝烟中走出,经过戚继光千锤百炼的新军,第一次以严整的阵容、昂扬的士气、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一股迥异于旧式明军的、凛然不可犯的杀气已然成形。他们不再是那群散漫怯战的乌合之众,而是一台精密、高效、且充满斗志的战争机器。东南抗倭的战场,即将因为这支军队的横空出世,而迎来决定性的转折。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已然利刃出鞘,只待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