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3301章 将门虎子,立志戍边

第3301章 将门虎子,立志戍边(2/2)

目录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嘉靖二十三年(1544),操劳一生的戚景通一病不起,最终溘然长逝。家庭的顶梁柱骤然崩塌,年仅十七岁的戚继光,还未来得及完全消化丧父的巨痛,便不得不依循大明世袭军职的制度,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这不仅仅是一个官职的继承,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家族的责任,以及对登州卫麾下数千军户、对一方海防安宁的责任。

一夜之间,那个在父亲羽翼下专心求学练武的少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必须迅速成熟起来、独当一面的年轻将领。他脱下孝服,换上戎装,开始处理繁杂的卫所事务:清点军户、整顿屯田、修缮器械、巡视察看漫长的海岸线。他严谨、勤勉,事必躬亲,很快便赢得了下属的敬畏。他亲眼看到,卫所制度历经百年,已显疲态,军屯废弛,士兵缺乏训练,装备陈旧不堪。而更触目惊心的,是倭寇肆虐后沿海村庄的惨状。

他曾率队巡防至一个刚刚遭袭的渔村,眼前是断壁残垣,烟火未熄,空气中弥漫着血腥与焦糊的气味。幸存的老妪抱着儿子的尸体嚎啕痛哭,孩童睁大惊恐的双眼,失去家园的渔民面如死灰……这一幕幕人间惨剧,如同烧红的烙铁,深深地烫在他的心上。父亲的教诲、自幼立下的“海波平”的志向,在此刻与这残酷的现实猛烈地撞击在一起。他紧紧握住腰间的佩刀,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心中扫平倭寇、保境安民的决心,从未如此刻般坚如磐石。

在接下来的数年里,戚继光恪尽职守,一边努力整顿登州卫的防务,一边如饥似渴地继续钻研兵法,并在实践中思考御倭之策。他深知,仅凭一卫之力,难以应对日益严重的倭患,需要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大的权责。

机会终于来临。嘉靖二十八年(1549),二十二岁的戚继光赴北京参加武举考试。他在策论、骑射诸科中表现出色,一举考中武举人,证明了其不仅具备将门之子的勇武,更拥有超越同侪的韬略。

次年,他满怀信心,再度进京参加更高层次的武举会试,期望通过科举正途,获取更大的报国机会。然而,命运再次展现了其不可测的一面。就在会试期间,北方的蒙古俺答汗率数万铁骑,突破长城防线,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城下,震动天下,史称“庚戌之变”。

京城内外,一时人心惶惶,乱作一团。在这危急存亡之秋,许多应试的武举人或惊慌失措,或作壁上观。但戚继光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他毅然主动向朝廷请缨,要求参与京师的防务工作。他不仅表现出无畏的胆识,更将其多年所学所思,凝练成一篇条理清晰、切中要害的《御虏方略》,上书兵部。

在这篇方略中,他详细陈述了如何部署防线、如何调配兵力、如何激励士气等具体措施,展现了对大规模防御作战的深刻理解和卓越的军事洞察力。这份方略,如同一道亮光,在混乱的局势中引起了兵部官员的注意。他们惊讶于这个年轻武举人的沉着与才略,其名姓被郑重地记录在“将才簿”上。

虽然由于战事,这次会试最终未能圆满结束,但戚继光因在“庚戌之变”中的突出表现,已被朝廷高层视为可造之材,是一位难得的智勇双全的年轻将领。鉴于东南沿海的倭患已到了非大力整治不可的地步,朝廷急需注入新的军事血液。于是,一道调令下达,戚继光被委以重任,调往当时倭患最为剧烈的浙江前线。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望故乡登州,那里有父亲的坟茔,有他熟悉的海洋与城墙。前方,是烟雨迷蒙的江南,是倭寇横行、危机四伏的战场,也是他实现“海波平”之志的广阔天地。年轻的戚继光收拾行装,目光坚定,踏上了南下的征途。他知道,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