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2章 初入仕途 崭露头角(1/2)
第二章:初入仕途 崭露头角
天圣五年(1027)三月的汴京,琼林苑内杏花如雪。崇政殿中,二十一岁的吴育与三百余名进士肃立丹墀之下,等待着决定命运的殿试。御座上年轻的仁宗皇帝略显疲惫,龙案旁垂着的珠帘后,隐约可见垂帘听政的刘太后端庄的身影。
当内侍宣读策问题目问西北边备时,不少考生面露难色。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后,宋辽虽维持和平,但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德明之子元昊日渐骄横,边事再度成为朝廷隐忧。多数考生仍沿袭西昆体文风,以烽燧不举,干戈载戢等浮泛之词应对。
轮到吴育时,他展开笏板,声音清越:臣闻边防之要,在知己知彼。今元昊虽未称帝,然其狼子野心已彰。宜敕边吏,谨守勿战;蓄锐养威,以待其衅。接着具体提出三项方略:一在陕西增置营田使,寓兵于农;二于边境设马市司,以茶帛易战马;三派边情侦伺,深入西夏收集情报。
珠帘后忽然传来环佩轻响,刘太后微微颔首。时任参知政事的薛奎趋前细观这个闽籍学子,但见其奏对时引证《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之论,又援引《汉书·赵充国传》屯田旧事,不禁向同僚低语:通达时务,真宰相器也。这番话被侍立的史官记入《起居注》,成为后来庆历年间吴育入主枢密院的重要伏笔。
四月放榜,吴育高中甲科。按宋制进士授官,优异者入大理寺,他被授予大理评事。这个正八品的官职,执掌复核天下刑名,恰与吴育明察秋毫的禀性相合。到任首日,他便在衙署屏风上题写《尚书·吕刑》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八字以自勉。
这年盛夏,一桩积压三年的旧案被送到他的案头。卷宗记载:章献太后族侄刘美家的管家,强占郑州汜水镇民田三百亩。前任法官因涉及外戚,皆以证据不足结案。吴育细阅文书,发现地契上永业田三字墨色深浅不一,显系后来添写。
七月初九,吴育微服至汜水镇。在渡口茶棚里,他听见老农哭诉:那刘管家带着开封府的差役,硬说咱家地契是伪作!又访得当地里正透露:那日他们抬来县衙的,实是前月才从铜匠铺买的新物。这些证词与吴育在国子监研习的《洗冤录》中物证辨伪之法暗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