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1章 家学渊源 少年英才(1/2)
第一章:家学渊源 少年英才
北宋咸平年间的建州浦城,晨雾尚未在梦笔山间散尽,九岁的吴育已端坐在老宅的紫云轩中。他的手指缓缓抚过祖父吴光谊留下的《汉书》残卷,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三代人的仕途理想。窗外,父亲吴待问正在庭院中训诫县吏:“《尚书》云政贵有恒,尔等催科竟敢擅改斛斗,可知之制乃太祖所定?”
吴氏一族自五代末徙居闽北,到吴待问时终成气候。这位后来官至礼部侍郎的家长,此刻还只是建州通判,却已以清廉闻名。某日府库盘点,他发现账簿中存有羡余钱三百贯,立即下令充作修缮官学的费用。此事被路过的福建转运使记录在奏章中,成为真宗朝考核清吏的范本。
在四兄弟里,吴育最为聪颖机敏。《宋史》称其“少奇颖博学”,七岁时已能解读《毛诗郑笺》中的疑难注疏。某年上元节,浦城县令宴请乡绅,当众考验童子属对。县令出:“云锁梦笔峰”,十岁的吴育应声而对“霞披吴山径”。这“吴山”既指浦城名胜,又暗合家族姓氏,满座皆惊其才思。
但真正让吴育声名远播的,是咸平末年发生的“催科事件”。那年大旱,县吏在征收夏税时竟将官斗边缘抹上桐油,使粮食在刮平时自然滑落。十二岁的吴育随父巡视乡里,发现农民交税实际多出两成。他当即援引《尚书·无逸》中“怀保小民”之句,又搬出《唐律疏议》“监主受财枉法”条,质问得县吏面如土色。吴待问据此整顿吏治,将涉事官吏尽数革职。这段往事后来被其弟吴充记入《吴氏家训》,成为“修身齐家”的重要范本。
天圣初年的汴京,国子监内古柏森森。来自各地的学子聚集在刻石经的回廊下,热烈讨论着当世文风。监内正盛行西昆体,学子们随身携带杨亿《西昆酬唱集》的抄本,书斋里飘荡着“藻绣盈箱”、的吟诵声。
“诸君请看刘筠此句雪意成阴漫上天,何等精工!”
“钱惟演阆苑仙人曳佩琚才见功力呢!”
在这片绮丽文风中,唯独吴育常独坐崇文院阁楼,就着天光研读韩愈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某个秋雨绵绵的午后,他铺开宣纸,写下《崇古论》的开篇:“夫文者,贯道之器也。今之学者,务辞藻而遗义理,竞骈俪而失筋骨,犹舍舟楫欲渡江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