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701章 家学渊源 少年英才

第1701章 家学渊源 少年英才(2/2)

目录

这篇文章很快在监内引发波澜。助教阅后勃然变色,在课堂上当众训斥:“尔等莫学浦城吴生妄议时风!”但就在当夜,国子监直讲孙奭却派书童将吴育请至直讲斋。

六十二岁的孙奭是当时着名的经学家,曾多次拒绝丁谓、王钦若等权臣的笼络。他指着斋内悬挂的《河图洛书》问道:“子言文以载道,可知何谓大道?”

吴育整肃衣冠,从容应答:“犹此图所示,经纬天地人之谓也。昔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非特文辞之美,实因义理之正。”

孙奭抚掌而笑,当即取出自己注释的《孟子》七篇相赠。在随后呈送给国子祭酒的《监学札记》中,他写道:“闽士吴育,深明经义,不苟流俗,他日必为诤臣。”

在孙奭指导下,吴育开始系统研究《春秋》三传。他发现《左传》记载的郑国子产改革,与当下漕运积弊颇有相通之处;《谷梁传》对“初税亩”的评论,恰可印证当今田赋之失。这些心得后来都成为他仕途中的重要思想资源。

某日讲经完毕,孙奭特意留他品尝新茶,说起真宗朝旧事:“昔年王钦若倡言祥瑞,老夫在经筵直言此非太平之本。今观子之器识,犹胜老夫当年。”这番期许让吴育深受震动,当夜在日记中写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这些在国子监的岁月,悄然塑造着未来的政治家风范。当同窗们还在为骈文的对仗工整绞尽脑汁时,吴育已从《贞观政要》中悟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道理。这种将经典与时务相结合的学风,预示着他日后在庆历新政中的独特立场。

暮春的监学庭院,梨花如雪。吴育站在石刻《周易》碑前,默念着“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的箴言。他不知道,三年后的礼部试场上,这些沉淀的思考将助他一举夺魁;更不会想到,二十年后与范仲淹等人的风云际会,此刻已在国子监的琅琅书声中埋下伏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