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606章 青史余音(1049及以后)

第1606章 青史余音(1049及以后)(2/2)

目录

在朝鲜半岛,高丽王朝的工匠们在接触到活字印刷的思想后,结合本地发达的金属铸造工艺,开创了辉煌的金属活字体系。早在13世纪初,高丽就已开始系统性地铸造铜活字,其《详定礼文》等典籍,便是这一技术的明证。这种金属活字传统在后来的朝鲜王朝得以延续和发扬,使得朝鲜半岛成为世界上最早并持续使用金属活字印刷的地区之一。

在世界的另一端,德国的约翰内斯·古登堡在公元15世纪中叶,在完全不了解东方印刷技术的情况下,独立发明了铅锑锡合金活字,并配套发明了印刷机与油性印墨,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的印刷系统。他的发明恰逢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前夜,极大地推动了知识的传播与社会的变革,从而在西方世界被誉为“印刷革命”。古登堡的成就与毕昇的构思,堪称人类智慧在异域同频共振的奇迹,共同印证了活字印刷这一原始构思所蕴含的伟力。

在中国本土,活字印刷的火种也从未真正熄灭。直到清代,依然有匠人在执着地追寻着毕昇的足迹。道光年间(约19世纪30年代),苏州人李瑶在杭州用胶泥活字排印了《南疆绎史勘本》;几乎同时,安徽泾县的秀才翟金生,更是倾尽家财,耗费三十年光阴,和家人一起亲手烧制了十万余枚泥活字,成功印出了《泥版试印初编》。他在自序中深情地写道,此举正是为了证明沈括笔下毕昇之法“非虚语也”。这些实践,是对近八百年前那位布衣天才最诚挚的致敬。

时光步入现代,世界终于以它应有的方式,承认了毕昇的卓越贡献。1970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 “毕昇环形山” 。从此,在人类凝望了千万年的星空中,这位中国发明家的名字被永恒镌刻,与日月同辉。

而在他生命的起点,历史的证据也悄然浮现。2010年,在湖北英山(古蕲水)的棠溪河畔——那个毕昇少年时嬉戏、获取最初灵感的地方,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宋代陶质活字残片。经过严谨的科学检测,其材质、成分与烧制工艺,竟与《梦溪笔谈》中的记载高度吻合。这些沉睡于故土近千年的泥块,默然无声,却胜过千言万语。它们仿佛在诉说着一个质朴而伟大的真理:文明的进程,有时并非必然由王侯将相所推动,也可能源于一位平凡的布衣工匠,在某个寂静的清晨,对着一捧胶泥所生发的、那石破天惊的奇想。

毕昇用他的一生证明,最伟大的发明,往往源于最朴素的材料与最执着的匠心。这一捧来自棠溪河畔的胶泥,最终撬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让知识的光芒得以穿透时空,照亮后世每一个渴望求知的心灵。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