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6章 青史余音(1049及以后)(1/2)
第六章 青史余音(1049及以后)
皇佑元年(1049)那个寒冷的冬至之后,毕昇被安葬于杭州西湖畔的云栖竹径。下葬之日,细雨迷蒙,西湖山水尽染黛色,仿佛天地也在为这位布衣匠人致哀。送葬的队伍里,有画家许道宁、云门寺的慧明法师,以及众多受过他教诲的学徒。他们没有吟诵华丽的祭文,只是默默地将他生前最珍视的一套《千字文》泥活字版,连同那块从故乡带来、刻着“棠”字的初始泥活字,一同放入墓室。没有贵重的金石玉器,这些沾染着泥土与墨香的字块,是他为自己选定的、最恰如其分的墓志铭。
时光流转,约二十年后,一位名叫沈括的科学家在司天监的烛光下,摊开笔记,开始撰写他那部包罗万象的着作。当他追忆起那位在杭州有一面之缘的匠人及其发明时,笔尖流淌出冷静而精准的文字: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这短短四百余字,如同在历史的暗夜中点燃的一盏孤灯,以其无可辩驳的真实性,守护着这簇险些被遗忘的文明之火。然而,在当时的北宋,活字印刷术并未能如我们所想的那样,立刻掀起一场席卷全国的出版革命。这其中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
彼时,雕版印刷术已臻化境,其印品呈现出一种深受士大夫阶层推崇的 “古拙之气” 与艺术美感,墨色沉静,刀法韵味十足。而初生的泥活字,在批量生产的稳定性和印刷效果的匀净度上,确实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超越成熟的雕版技艺。更重要的是,雕版行业已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从刻工、印工到书商,无数人的生计与之紧密捆绑,对新生技术的排斥与阻力可想而知。毕昇的长子毕文远,或许是在现实中看到了活字推广的艰难,后来转而从事丝绸贸易;次子毕文达坚守的父亲的事业,但其位于众安桥的印坊,也在熙宁七年(1074)的一场意外火灾中化为灰烬。技术的星火,似乎刚刚燃起,便遭遇了现实的寒流。
然而,思想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在不同的土壤中寻找萌发的机会。毕昇的智慧,并未因一时的沉寂而湮灭,而是在更广阔的空间与时间里,激荡起悠远的回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