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5章 薪火南传(约1035-1045)(1/2)
第五章 薪火南传(约1035-1045)
庆历元年的西湖,春水初生。四十八岁的毕昇站在众安桥头,望着熟悉的“毕氏印坊”匾额,恍如隔世。汴京三年,虽未尽展抱负,却让他看清了变革的艰难与必然。如今举家南归,他褪去了年少时的锐气,多了份沉淀后的从容。
印坊早已不是旧时模样。次子文达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新辟的工坊里立着六架改良后的韵轮,按《礼部韵略》重新编排。最妙的是文达发明的“字海柜”,七尺高的柏木柜分成百格,每格装活字五百,取字时只需拉动机关,所需字格便会自动转至面前。
毕昇不再过问日常经营,整日带着六岁的长孙毕明远泡在城南窑场。这孩子天生一双慧眼,能分辨釉色最细微的差异。祖孙二人试验了数十种釉料,从越窑的秘色瓷到钧窑的窑变釉,试图找到最适合活字的表面处理。某日试验哥窑配方时,窑温意外偏低,出窑的活字表面布满了细密冰裂纹。正当众人惋惜时,毕昇却发现这些微孔竟让活字吸墨性大增,印品彻底摆脱了“泥版涩滞”的痼疾。
“祖父,这裂纹好似棠溪河结冰时的纹路。”明远举着活字对着阳光,冰裂纹中墨色隐隐,别具韵味。毕昇闻言一怔,忽然明白他绕了一大圈,最终还是要从故乡的山水间寻找答案。
此时他的交际圈已大不相同。不慕仕进的画家许道宁常来讨教单色刷印技法,二人合作印制的《渔父图》竟能再现水墨浓淡五色。云门寺的慧明法师请印《往生咒》,毕昇特意烧制了一套梵文活字,还根据《悉昙字记》调整了字体结构。最令人动容的是,当年教他雕版的陈师傅已病入膏肓,临终前让儿子抬着来到字库。
老人的枯手抚过密密麻麻的字格,在“永”字格前停留良久。这个他当年手把手教毕昇雕刻的字,如今以另一种形式获得新生。“当年骂你玩物丧志,是老夫错了。”老人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此物...当传千年。”
三日后,陈师傅溘然长逝。毕昇用活字为他印了墓志,其中特意选用老人最擅长的欧阳询体。送葬的队伍走过西湖苏堤,春雪初霁,恰如三十年前那个改变他命运的雪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