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604章 汴京云涌(约1025-1035)

第1604章 汴京云涌(约1025-1035)(1/2)

目录

第四章 汴京云涌(约1025-1035)

明道元年(1032)的汴京城,仿佛一个巨大的活字盘。御街两侧的铺肆如字粒般密集排列,往来其间的车马行人似墨流涌动。在这座百万人口的都会里,毕昇的活字术如同投入池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悄然扩散。

这年仲春,三司使程琳在审理漕运文书时,偶然见到一本蕲州进呈的《淮南西路风物志》。书中记载茶税变动的页墨色尤新,显然是后来增补。更令他惊讶的是,这些新增内容与旧版浑然一体,毫无雕版常见的接缝痕迹。经查问方知,此乃杭州匠人毕昇用活字之术所印。

“字画清晰如刻本,而增改之便犹胜抄本。”程琳在给国子监的荐书中如是写道。于是,四十三岁的毕昇带着两架韵轮、三万泥活字北上汴京。当他第一次站在国子监的刻书库前,看见堆积如山的《十三经》版片时,不禁想起二十年前棠溪河畔那个对着残页发呆的少年。

在汴梁的三年,毕昇迎来技艺的巅峰。他主持刊印的《伤寒论》开创了医学典籍传播的新纪元。以往医书因药方时常增补,雕版往往很快过时。而今采用活字,太医局每有新方,旬日便可增印附页。他更创造冷热版交替法:设两组匠人,一组在热版台排版,另一组在冷版台刷印,第三组拆版归字,形成流水作业。以往需半载的工程,如今月余可成,效率提升五倍。

然而变革愈深,阻力愈大。这年冬至,国子监祭酒收到联名上书,署名者包括汴京七十二家书坊主。他们斥责活字“以匠人之技乱圣贤书”,“使千年雕版之学沦于尘土”。某日毕昇受邀至相国寺书市,但见“文渊阁”书铺前悬挂新匾:“真雕版《杜工部集》”。他取书细观,分明是自己去年所印活字本,只是被人为做旧,纸边还刻意熏出虫蛀痕迹。

质问掌柜时,这位曾多次求教活字技法的商人却冷笑:“毕大人可知汴梁靠雕版吃饭者几万?雕工、刻工、拓印工、裱褙工...您这发明,断的是多少人的生路!”话音未落,周围书商纷纷应和,有人甚至掷来刻刀:“滚回你的杭州去!”

景佑元年(1034)秋,毕昇遭遇人生最寒冷的霜降。他苦心研制的锡活字再告失败。这些熔铸精美的字粒着墨时总是聚墨成珠,试遍各种烟墨仍无法解决水墨相拒的难题。更雪上加霜的是,故乡传来急报:蕲水大旱,父母在十日内相继病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