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604章 汴京云涌(约1025-1035)

第1604章 汴京云涌(约1025-1035)(2/2)

目录

夜色如墨,毕昇独自跪在黄河堤上。怀中那块从故乡带来的“字泥活字已被摩挲得温润如玉,而另一手紧握的锡锭却冰冷刺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想起《道德经》中的句子,将失败的锡锭奋力抛入激流。四十四岁的中年人望着滔滔黄河,想起三十年前那个在棠溪河边发誓要改变印刷术的少年,不禁泪如雨下:“难道天真要绝此术?”

正当他准备收拾行装南归时,转机悄然而至。曾任杭州通判的沈周之孙沈括,此时在司天监任主簿。这位年轻的科学家早年在杭州就听闻过活字奇术,得知毕昇困境后特来探望。在毕昇简陋的工坊里,沈括被眼前景象震撼:韵轮转动间,历书页页成章;泥字排列处,星图历历在目。

“先生之法,不惟利在当下,更当功垂千秋。”沈括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郑重录下每个细节:从胶泥配比到烧制火候,从松脂黏合剂到铁板固定法。这些不过四百余字的记录,后来被收入《梦溪笔谈》卷十八,成为后世追溯活字发明的唯一信史。

值得一提的是,沈括还带来一个消息:朝廷为修《武经总要》,急需快速印制边关地图。毕昇的活字术正好解决标注常变的难题。在沈括引荐下,他获得重整旗鼓的机会。这次他不再执着于金属活字,转而精研泥活字的耐久性,发现在陶土中加入微量铁粉,烧成后硬度倍增。

离开汴京前,毕昇在龙津桥畔的茶馆听到说书人讲述他的故事。那艺人将韵轮说成诸葛木牛流马般的奇物,将泥活字比作女娲炼石补天的神土。毕昇默默听着,忽然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技艺本身,而是它在世人心中种下的变革种子。

暮春三月,毕昇的马车驶出汴京东门。车中除却简单的行装,最珍贵的是三箱泥活字和沈括亲笔题赠的《梦溪杂录》。其中记载着他们共同试验的七十二种墨方,以及对于活字未来的种种构想。这些手稿将与那些泥制的字粒一起,在接下来的岁月里继续生长,直到某个清晨,在杭州的晨雾中迎来新的曙光。

而此时的沈括不会知道,他笔下的这些记载将在九百年后成为考证活字发明的重要物证;更不会知道,他记录的那个在黄河边哭泣的匠人,将因此化作人类文明星空中永不熄灭的星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