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3章 泥火铸新(约1015-1025)(2/2)
转年春天,毕昇接下《金刚经》的急单。连夜赶工时不慎碰翻字盘,五千活字散落一地。为赶工期,他带着两个徒弟秉烛分拣,十指被字锋划得鲜血淋漓。黎明时分,望着满手伤痕和才分拣完毕的字盘,他突然灵光闪现——若造一转盘,按韵部排列活字,岂非省去翻检之劳?
此后半月,他闭门研制“韵轮盘”。这是个七尺直径的柏木转轮,分作二十四格,依《广韵》次序排列。每格内再设小屉,按平上去入分放活字。排字时只需转动轮盘,探手可取,效率何止倍增。某日钱塘县令来访,见学徒转动轮盘片刻便排成一首绝句,惊为天工,特意捐资助造了第二架韵轮。
便在此时,云娘发现了个关键改良。她见丈夫为活字着墨不均苦恼,想起父亲烧制琉璃瓦时用的釉料,试着在泥料中加入少许瓷土。烧成的活字表面微带釉光,着墨时不再渗晕。又发现用梧桐油调制的烟墨,印出的字迹格外乌黑莹润。
大宋天圣二年(1024)元宵,毕氏印坊迎来转折。杭州知府欲印千本《劝农书》分发各县,时限仅十日。全城书坊无一敢应,唯毕昇接下这不可能的任务。他率三个徒弟日夜轮转,用新制的八千泥活字排版,韵轮飞转间,一日竟能成书百部。交书那日,知府见书中“土膏脉动”四字墨色尤浓,细问才知是发现旧版“土”字裂纹后临时更换所致,不禁叹道:“若用雕版,此误误矣!”
此后活字印刷渐声名远播。但毕昇深知,要让此法真正通行天下,还需解决泥字易损的痼疾。某个雨夜,他对着烧窑的炉火出神,忽然想起少年时在棠溪河畔捡到的那些坚硬如铁的赭石。一个更大胆的念头在他心中萌发——既然泥土可烧, tals是否也可熔铸?
云娘见他连日对着冶铜图谱发呆,知丈夫又生奇想,默默将家中积攒的铜钱都取了出来。这些在月光下泛着暗红的钱币,即将在毕昇手中化作另一场变革的火种。而此刻的毕氏印坊里,泥活字在韵轮间清脆的碰撞声,正与远处净慈寺的晚钟相应和,仿佛在预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