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2章 杭城琢玉(约1005-1015)(2/2)
监工闻讯大怒,举起藤条就要抽打那位年过花甲的老刻工。老匠人跪地泣血哀求:“大人开恩!小老儿三日不眠才刻成此版,家中还有病妻待药...... ”
毕昇挺身挡住落下的藤条:“大人,此错在校对,与学生无关。”
当夜,毕昇扶着遍体鳞伤的老刻工回到住处。望着老人颤抖的双手和满屋未完工的版片,他对着满天星斗发誓:“终有一日,我要找到让一字之误不致前功尽弃的印书之法!”
从那天起,毕昇开始了秘密试验。他先是仿照印章刻制木活字,但发现木质纹理遇水墨即胀,印过三五次后便模糊不清。改用牛角雕字,虽不吸水,但成本昂贵,一方牛角的价格相当于他十日的工钱。某个清晨,他去城南窑场为书坊定制墨盒时,看见陶工正在制作坯胎。那在转轮上起伏的胶泥,让他忽然想起了故乡的棠溪河。
“取棠溪胶泥,揉入纸浆改良韧性,刻反字微烧令坚...... ”这个念头如闪电般划过脑海。他当即向窑主租用了一角窑位,取来杭州本地黏土,按不同比例掺入纸浆、糯米汁,甚至尝试加入碎麻增加强度。经过数十次试验,终于找到了最佳配方:七分黏土、二分纸浆、一分糯米汁,揉制后阴干七日,再以文火焙烧两个时辰。
第一批烧成的泥活字只有三百余枚,毕昇将它们藏在学徒房的床底。每当夜深人静,他便悄悄取出排列成诗。这些泥字在灯下泛着淡淡的陶光,字口清晰,着墨均匀。某夜他试着排版杜甫的《春望》,四十二个字瞬息即成,印出的诗笺竟与雕版无异。
这个消息不胫而走。这年冬至,一位神秘的客人来到书坊——正是后来在《梦溪笔谈》中记载此事的沈括的祖父沈周。他见到毕昇试印的诗笺后,沉吟良久,最后说道:“此法若成,当使典籍流通如春水奔涌。少年好自为之。”
此时的毕昇不会知道,这个在杭州深秋萌发的创意,将要在数十年后经由沈周之孙的笔端,成为照亮人类文明进程的永恒星光。而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还要经历更多艰难险阻,才能让这些泥制的字块,真正化作流传千古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