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602章 杭城琢玉(约1005-1015)

第1602章 杭城琢玉(约1005-1015)(1/2)

目录

第二章 杭城琢玉(约1005-1015)

大中祥符元年的春天,十五岁的毕昇背着行囊,跟随叔父毕守矩踏上了前往杭州的旅程。棠溪河的水声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长江浪涛的轰鸣。船过采石矶时,毕昇紧紧握着怀中那块用家乡胶泥烧制的字,这是临行前夜他在灶膛里偷偷烧制的,字迹虽显稚嫩,边缘却已在火光中变得坚硬。

“杭城地有湖山美,更是东南第一州。”叔父立在船头,望着水天相接处渐渐显现的城郭轮廓,“那里的书坊比蕲州的米铺还多,你定要用心学艺。”

船未靠岸,先有一股独特的松烟墨香随风飘来。这香气不同于家乡木材的清香,而是混合着桐油、纸张和墨锭的复杂气息。登上码头,但见运河两岸晾晒着成排的纸张,在春日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微光。步入清河坊,满耳都是“笃笃”的削版声、“唰唰”的刷印声,以及“叮叮”的订书声。铺肆门前悬挂着“睦亲坊陈宅”、“积善坊沈家”等牌匾,每一家书坊门前都堆放着待刻的梨木、枣木板材。

陈氏书坊坐落在众安桥北,五开间的门面里,二十余名工匠正在忙碌。坊主陈知礼是毕守矩的故交,见毕昇手指纤长、眼神专注,当即收为学徒。按照书坊规矩,新学徒需从最基本的打磨板材做起。毕昇每日天不亮就要将待刻的木板浸泡在桐油中,再用细石反复打磨,直到板面光滑如镜。

三个月后的梅雨季,书坊里整日弥漫着潮湿的霉味。毕昇注意到新刻的《法华经》版片边缘出现了细微的裂纹,这是木材受潮后又风干所致。他想起家乡陶匠烧制陶器前,都会先用文火慢慢烘烤泥坯。于是连夜试验,将待刻的木板先置于炭火上方三尺处慢慢烘烤,再移至阴凉处自然回润,如此反复七次。此法后被称作阴阳焙烘法,竟使版片开裂的损耗减少了十之七八。

因眼力过人,毕昇很快被选去学习刻字。他专攻细密小字,刻刀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某日为一卷《金刚经》刻注疏时,他竟能在方寸之间刻下百余字,字字清晰,笔笔到位。这卷经书流传出去后,杭州的士大夫圈中渐渐传开毕氏蝇头,犹带金石气的美谈。就连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后人苏舜钦见到后,也特意派人来书坊询问刻工姓名。

在修补《白氏长庆集》旧版时,毕昇有了一个重大发现。这部四十卷的诗集中,“春”字出现了1287次,“月”字1134次,“愁”字896次,其他如“酒”“人”等字也频繁出现。他暗自计算:若将这些常用字单独预制,一套五千字的活字竟可替代三百块雕版!这个发现让他夜不能寐,开始在学徒房的油灯下偷偷刻制木活字。

转折发生在天禧元年。这年秋天,杭州府为刊印《新定九域志》,召集了百名刻工齐聚府学。毕昇因技艺精湛,被选为校对。校勘至第四卷时,他猛然发现“湖州”被误刻为“胡州”。按规矩,整块版片必须重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