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9章 儋州天海:黎母山河(2/2)
元符二年(1099)重阳,姜唐佐欲赴广州乡试,求赠诗句。苏轼在其扇面题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相约待子及第,当续后句。后来姜生果然成为海南史上首位举人,此时苏轼已病逝常州,苏辙代兄补全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至今载酒堂遗址仍立着破天荒牌坊。
黎母山下的文化交融。
在儋州三年,他实现了真正的文化互鉴。向黎人学习“龟背田”种植法,又教他们用竹筒做滴灌;记录黎族《织贝歌》的同时,推广江南犁具。某次参与“三月三”对歌,他即兴将《诗经·蒹葭》改编为“椰子林兮槟榔坡”,黎族头人惊喜道:“东坡公是黎家秀才!”
元符三年(1100)元旦,他在桃榔庵设春梦婆茶席。这个曾说他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的老妪,如今带着黎家少女来学煎茶。见她们用蕉叶承托茶盏,他忽然想起王弗初嫁时点茶的手势,不觉将茶筅掉进火塘。春梦婆大笑:翰林又梦中原耶?
北归时的永恒回望。
元符三年(1100)正月,苏轼在椰林中迎来了人生最后一个春天。徽宗即位大赦的消息传到海南。苏轼在椰林中接到诰命,平静地将诏书供在伏波将军像前。五月遇赦北归时,百姓执手涕泣,黎族兄弟送来自编的吉贝布伞,伞面用海螺粉绣着东坡北归图。
登船前他特意去查看亲手开凿的东坡井,见井台被踏出深痕,欣然对苏过说:此迹当比朝靴耐久。舟过涠洲岛时,他将在儋州完成的《易传》《论语说》《书传》手稿捆在腰间,笑谓此吾海外得道之资。望着渐远的琼州海峡,吟出酝酿三年的诗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成为对海南最深情的告白。
经过广州时,士子们发现他随身带着黎家葫芦笙,案头供着珊瑚笔架。有人求写海南风物,他总要先问:君可知桄榔木纹似中原山水?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北归后所有书信落款都是桄榔庵主,某次给米芾寄茶,包裹里竟有一包儋州红土,附言此土育得丹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