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星辰与你相约 > 第190章 面向未来的文化生态构建

第190章 面向未来的文化生态构建(1/2)

目录

“全球文化指数报告”发布那天,陆延和苏星晨盯着屏幕上的曲线,久久没有说话。“星辰延梦”的“文化传播力”指标首次超过了几家国际文旅巨头,跃居全球第一。报告里写:“这家来自中国的企业,用科技搭建了一座‘文化立交桥’,让不同文明能在此相遇、对话、共生。”

这个结果,是十年前他们在出租屋里讨论“如何让文化活起来”时,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的“星辰延梦”,早已不是单纯的文旅或教育公司,而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样的合作伙伴,有全球500多所高校的学术支持,有1000多位非遗传承人的技术赋能,更有上亿用户的参与和共创。

他们最近在做的“文化基因库”项目,就是这个生态的核心。陈默的技术团队用基因测序的思路,给全球各地的文化“建档案”——从非洲鼓的节奏图谱,到中国古琴的指法密码,再到玛雅历法的计算逻辑,都被拆解、编码、存储。“未来哪怕某种文化消失了,我们也能通过这个基因库‘复活’它。”陈默说,眼里闪着光。

“星梦学园”已经成了全球最大的在线文化教育平台,课程覆盖120种语言,学员来自196个国家。最火的课程是“全球文化对比课”——印度老师讲《摩柯婆罗多》时,会邀请中国老师对比《三国演义》;埃及老师讲金字塔时,会联动墨西哥老师讲玛雅金字塔。有个美国学员留言:“以前觉得文化是‘你的’或‘我的’,现在发现是‘我们的’。”

文旅项目也升级成了“文化共生社区”。“健康文化园”不再是单纯的景区,而是当地居民的“文化客厅”——早上有老人在这里练太极,下午有孩子来上非遗课,晚上有年轻人搞文化沙龙。在非洲的合作点,他们帮部落建了“数字文化中心”,年轻人既能用VR学传统舞蹈,又能通过直播把部落文化卖给全球。

社会责任成了生态的自然延伸。“绿色星梦行动”已经在全球种了100万棵树,每棵树都和一个文化保护项目绑定;“文化守护者计划”资助了500多位传承人,其中有20多位的技艺已经通过“星辰延梦”的项目实现商业化,不用再担心“传不下去”。

最让人欣慰的是“用户共创”的力量。有个英国程序员,用“文化基因库”的数据,给AI写了个“跨文化作曲”程序,让贝多芬的旋律和中国古琴“对话”,成了爆款音乐;有个中国妈妈,带着孩子用“星梦探宝”的模式,在社区里搞了个“老物件故事展”,让邻居们重新认识了身边的历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