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面向未来的文化生态构建(2/2)
行业竞争依然存在,但“星辰延梦”已经不把“打败对手”当目标了。他们甚至开放了部分技术专利,帮助中小文旅企业升级。“行业好了,我们才能更好。”陆延说。现在,有300多家企业在用他们的“文化+科技”解决方案,共同做大文化市场。
这天,陆延和苏星晨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来自当年云南山区的那个彝族孩子。他现在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学的是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信里说:“当年在平板上看到的唐诗,让我知道世界很大。现在我想把我们彝族的故事,也放进你们的‘基因库’里。”
办公室的落地窗对着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苏星晨轻声说:“还记得我们的初心吗?‘让每个文化都被看见,被尊重,被传承’。”
陆延点头,望着墙上的全球文化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光点,像星星一样闪烁。“我们做到了,但这不是终点。文化的长河永远在流,我们要做的,就是做一座永远不消失的桥。”
未来的计划清单上,有“火星文化站”——和航天机构合作,把地球文化送上太空;有“文化AI助手”——让每个人都能通过AI深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还有“跨代文化营”——让老人教年轻人传统技艺,年轻人带老人玩新技术。
在“星辰延梦”的年会上,没有讲业绩,而是播放了一段视频:从长安街的VR体验,到非洲部落的数字中心;从英国程序员的跨文化音乐,到彝族孩子的信……最后定格在一句话:“文化,因连接而永恒。”
台下,马克和老王在碰杯,小杨和那个彝族孩子在合影,陈默在给技术团队讲“火星文化站”的方案。灯光璀璨,像一片星河。
陆延和苏星晨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这个由人才、技术、文化、责任交织而成的生态,会像星辰一样,在时光里永远闪耀,照亮人类文明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