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陨石试炼·灵脉校准(1/2)
第107章:陨石试炼·灵脉校准
2089年冬至,月球基地的模拟测试场被厚重的防辐射穹顶笼罩,“灵脉十四号”的培育舱外,三架银色的模拟陨石发射器正对准舱壁的强化纹路——这是启航前最后一项极端环境测试:抗陨石撞击实战模拟。此时舱内,“海卫一七号”幼苗已长出第十二片叶片,淡紫色的菌网交织成细密的网络,荧光传感器传输的灵脉能量数据稳定在8.2赫兹,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试炼”蓄力。
乐乐穿着厚重的测试防护服,站在观测台的主控屏前,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撞击参数:“第一阶段,模拟直径5厘米的冰质陨石,以每秒15公里的速度撞击培育舱中段——这里是菌网最密集的区域,也是防护的关键节点。”她话音刚落,阿木尔已在导航模块中调出柯伊伯带的陨石密度数据,全息投影里,红色的陨石轨迹在星图上交织,与测试场的模拟参数完全匹配。“根据中继星网最新探测,柯伊伯带边缘的陨石密度比预期高12%,这次测试必须达到‘双重冗余’标准。”
随着“启动”指令下达,第一枚模拟陨石带着刺耳的破空声撞向培育舱。观测屏上,撞击点的压力数值瞬间飙升至300兆帕,强化纹路亮起淡蓝色的缓冲光带,舱壁的形变幅度控制在0.5毫米内——远低于1毫米的安全阈值。但就在撞击后的三秒,培育舱的恒温系统突然出现异常:局部温度从-235c骤降至-237c,2号培育罐的菌网活性瞬间下跌至94%,荧光传感器的灵脉能量波形出现了0.3赫兹的波动。
“是缓冲装置的热量传导问题!”小宇抱着检测仪冲进测试控制室,屏幕上的热成像图显示,撞击产生的低温冲击波顺着舱壁缝隙渗入,短暂冻结了局部的温控管路。林羽拄着拐杖走到舱体旁,手指抚过撞击点的强化纹路:“之前的三次模拟只考虑了物理防护,却忽略了陨石撞击带来的‘低温传导效应’——柯伊伯带的陨石本身温度低至-240c,撞击时的低温会比冲击力更难应对。”
古丽的全息影像随即出现在主控屏上,她身后的实验室里,工作人员正将新型“恒温缓冲凝胶”注入模拟管路。“我们可以在培育舱的温控管路外包裹一层凝胶,它能在-245c的环境下保持弹性,同时阻断低温传导,”她调出凝胶的测试数据,“就算遇到10厘米直径的陨石撞击,也能把温度波动控制在±0.2c内,不会影响菌网活性。”
团队立刻对培育舱进行紧急改造,两小时后,第二阶段测试启动——这次模拟的是直径8厘米的金属质陨石,撞击速度提升至每秒18公里。当陨石撞向舱壁时,强化纹路与恒温凝胶同时起效,观测屏上的温度曲线几乎没有波动,菌网活性始终稳定在98%,灵脉能量波形依旧保持着8.2赫兹的平稳频率。“合格!”负责测试的工程师大喊,观测台响起一阵掌声,乐乐却突然指着屏幕上的细节:“等等,17号培育罐的幼苗叶片,好像出现了微弱的荧光衰减。”
众人的目光立刻聚焦在17号罐——幼苗最外侧的叶片边缘,原本明亮的荧光点正在缓慢变暗,灵脉能量的传输效率下降了2%。古丽立刻调取该培育罐的菌脉数据,发现菌网与根系的共生界面出现了微小的“脱离区”:“是撞击产生的低频振动影响了菌网的附着!”她快速分析振动频率,“柯伊伯带的陨石撞击会产生2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这种振动不会破坏舱体,却能干扰菌脉的共生结构。”
解决振动问题的关键,落在了巴西少年团队提供的微生物模块上。小宇突然想起模块中有一种能分泌“粘性多糖”的微生物:“这种多糖在低温下会形成弹性薄膜,或许能让菌网与根系的附着更牢固!”他立刻联系地球实验室,让团队紧急提取多糖原液。当多糖通过培育罐的注入端口渗入菌网时,观测屏上的荧光点逐渐恢复明亮,灵脉能量的传输效率也回升至100%——低频振动的干扰被彻底解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