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198章寻梦男孩(一九八)(1/2)
一九八
2023年的春天,江城理工大学的校园里,处处洋溢着生机。人工智能研究院的新大楼拔地而起,玻璃幕墙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智慧农业实训基地里,无人机穿梭在田间,监测着作物生长情况;图书馆前的广场上,树立着“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纪念碑,每天都有学生在这里拍照留念。
可邓鑫元并没有停下脚步。在一次全国理工高校校长论坛上,他看到了与顶尖高校的差距:清华、哈工大的科研团队,已经在量子通信、自动驾驶等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他们的校企合作,早已从“技术服务”升级为“联合研发核心技术”。回来的路上,邓鑫元在笔记本上写下:“江理要想真正跻身全国前列,必须在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
他召开科研工作会议,提出“核心技术攻坚计划”,瞄准人工智能、智慧农业、智能制造三个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组建跨学科攻坚团队,每个团队配备1000万元专项经费,实行“项目制管理”,允许团队自主决定研究方向和人员招聘,学校只负责成果验收。
这个计划,再次引发争议。有人认为风险太大:“核心技术攻坚,动辄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短期内出不了成果,会影响学校的排名。”也有人担心资金浪费:“1000万投进去,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邓鑫元却态度坚决:“没有风险,就没有突破。当年李教授的量子算法,也没人敢保证一定成功。我们做教育,不能只看眼前的排名,要为长远发展铺路。”他指着窗外的人工智能研究院,“那栋大楼,不是用来装门面的,是用来攻克核心技术的。”
攻坚团队很快组建起来。张教授带领团队,主攻“量子通信芯片研发”——这是国际前沿技术,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掌握核心技术;林博士的团队,聚焦“工业机器人核心控制系统”,打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智慧农业团队,则针对“农作物基因编辑智能设备”展开研发,提升育种效率。
研发过程充满了挑战。张教授的团队,在芯片封装技术上屡屡碰壁,连续三个月没有进展,有年轻成员打起了退堂鼓:“张教授,要不我们换个容易点的方向吧,这个太难了。”
张教授把情况告诉了邓鑫元,邓鑫元当天就去了实验室。他看着实验台上密密麻麻的失败样品,没有批评任何人,只是拿起一块芯片,对大家说:“当年钱学森先生回国时,我们连原子弹的图纸都没有,不也一样搞出来了?核心技术,从来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拿到的。”他当场决定,从学校的“应急科研基金”中再划拨500万元,支持团队购买先进设备,同时联系中科院的专家,进行远程指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