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寻梦男孩(一九三)(1/2)
一九三
走出办公楼,邓鑫元没回办公室,径直往老教授公寓走去。张教授是农业工程专业的退休老院长,教了四十多年书,桃李满天下,在学校的老教授群体里威望极高,也是反对课程改革最激烈的人。前几天周志强院长还说,张教授在老教授座谈会上拍了桌子,说“把传统种植技术换成数据分析,是让学生丢了农耕的根”。邓鑫元清楚,要想让其他老教授放下顾虑,必须先说服这位“老顽固”。
夜色渐浓,校园里的路灯次第亮起,昏黄的灯光洒在香樟树上,拉出长长的影子。邓鑫元手里提着两盒刚从学校食堂买的无糖糕点——他记得张教授有糖尿病,特意交代食堂师傅做的。走到公寓楼下,正好碰到张教授的老伴在散步,老太太笑着迎上来:“邓校长,这么晚还来?老张刚还在念叨你呢,说你要是再不来,他就去办公室找你。
走进张教授家,客厅墙上挂满了老照片,有张教授带学生在田间劳作的,有农业工程专业获评省级重点学科的,还有和往届毕业生的合影。张教授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份《农业工程概论》旧教材,见邓鑫元进来,没起身,只是指了指对面的椅子:“邓校,坐吧。我知道你是为课程改革来的,先听我说几句。”
邓鑫元坐下,将糕点放在茶几上,递过农业学院的课程改革方案:“张教授,您先看看这个方案,我们没丢传统种植技术,只是把它和智慧农业结合了。”张教授没接方案,而是翻开手里的旧教材,指着“土壤耕作技术”的章节:“我教了四十年这个,学生们跟着我在田里学耕地、耙地,知道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种什么庄稼,什么时候浇水、施肥,这是靠经验积累的。现在你们要让学生对着电脑看数据,能种出好庄稼吗?”
“张教授,经验很重要,但数据能让经验更精准。”邓鑫元耐心解释,“就像您说的土壤耕作,现在我们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肥力,再结合数据分析,能精准算出浇水施肥的量,既节省成本,又能提高产量。上周我去周边县区调研,有个种植大户用了智慧农业技术,小麦亩产比往年提高了15%,这就是技术的力量。”他打开手机,调出种植大户的田间照片和产量数据,“我们的课程改革,是让学生既懂您教的传统经验,又会用新技术,这样才能适应现在的农业发展。”
张教授盯着手机里的数据,沉默了许久,终于接过邓鑫元递来的方案,戴上老花镜仔细翻看。客厅里很安静,只有翻页的沙沙声,邓鑫元没催,静静等着老教授的答复。半个多小时后,张教授放下方案,叹了口气:“邓校,我不是反对新技术,是怕你们年轻人急功近利,丢了根本。既然方案里还保留着传统种植技术,又能让学生学新技术,我支持。”
得到张教授的支持,邓鑫元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离开公寓时,张教授送他到门口:“要是老同志们有意见,我去帮你说。咱们做教育的,不能耽误孩子。”
有了张教授的带头,各院系终于动了起来。机械学院的赵明诚院长雷厉风行,第二天就和华宇重工签订了合作协议,邀请企业的工程师来校讲课,每周两节课,既有理论又有实操;还把“智能机床编程”“工业机器人调试”纳入核心课程,课时占比提高到30%,原来的“传统机床操作”则调整为选修课,重点讲原理而非实操。农业学院联合计算机学院,开设了“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灌溉系统设计”等课程,张强作为学生代表,参与了新教材的编写——他把自己在智慧农业实训基地的实践经验写进教材,比如如何通过物联网设备监测作物生长情况,如何用数据分析预测病虫害,看着自己的文字变成教材里的案例,张强激动得几晚没睡好,逢人就说:“咱们的课程终于跟上时代了!”
行政部门也没闲着,孙明副校长牵头成立的行政专项窗口,一周内就办理了23项课程调整审批,比原来的审批时间缩短了70%;周强副校长的后勤团队加班加点,用半个月完成了机械学院3个实验室的改造,新增的智能机床、编程设备全部安装调试到位;刘芳副校长的安全团队则制定了《智能设备实训安全手册》,还组织各院系的安全专员开展了专项培训,确保实训课安全有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