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寻梦男孩 > 第193章 寻梦男孩(一九三)

第193章 寻梦男孩(一九三)(2/2)

目录

可改革刚推进一个月,新的阻力就来了。五位退休的老教授联合写了联名信,信里指责课程改革“崇洋媚外,盲目跟风国外技术”“丢弃了学校几十年的办学传统”,还找到了市教委,当着教委主任的面说邓鑫元“急功近利,破坏学科生态,把好好的理工大学改成了‘技术培训班’”。

教委的领导很快找邓鑫元谈话,办公室里的气氛很严肃,领导端着茶杯,语气带着告诫:“邓校,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方式方法要注意。这些老教授都是教育界的老前辈,人脉广、影响大,闹大了不仅对你个人不好,对学校的声誉也有影响。要不先缓一缓,和老教授们再沟通沟通?”

“我不怕得罪人,就怕耽误学生。”邓鑫元拿出一沓学生课程反馈表,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学生的留言:“‘智能机床编程’课太实用了,我终于能看懂企业的招聘要求了”“‘农业大数据分析’让我知道,原来种地也能这么科技”“谢谢学校改课程,我现在对就业有信心了”……他指着这些留言,语气诚恳:“领导,这些老教授的心情我理解,他们是怕丢了传统,但时代变了,教育不能守着过去不放。学生们的反馈就是最好的证明,改革是对的,不能缓。”

为了彻底打消老教授的顾虑,邓鑫元特意组织了一场“新老对话会”,邀请了十位退休老教授,还有华宇重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企业代表和行业专家。会议当天,老教授们一开始就火力全开——头发花白的李教授拍着桌子说:“我们当年教出的学生,有的成了机械行业的总工程师,有的成了农业领域的专家,现在的课程改得面目全非,能培养出这样的人才吗?”另一位老教授接过话:“传统工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是我们学校的立校之本,丢了就是忘本!以后别人提起江理,都不知道我们的特色是什么!”

邓鑫元没争辩,而是按下遥控器,大屏幕上播放了一段提前拍好的视频:画面里,江理去年毕业的机械专业学生小王,在华宇重工的车间里,面对智能机床手足无措,只能站在旁边看其他高校的毕业生操作;而隔壁江城工学院的毕业生,熟练地打开编程软件,输入参数,很快就完成了零件加工。视频放完,邓鑫元语气沉重地说:“老教授们,我们培养学生,不是为了让他们在车间里当旁观者,是为了让他们能在社会上立足,能为行业做贡献。现在的行业需要新技术,我们的教育就得跟着变,这不是丢传统,是给传统注入新活力——机械专业保留了机械原理,农业专业没丢种植技术,只是在此基础上加上了智能技术,让学生能‘两条腿走路’。”

说完,他请来了华宇重工的总工程师陈凯——陈凯是李教授当年带的学生,现在已经是行业内的专家。陈凯握住李教授的手,眼眶有些发红:“老师,我当年跟着您学的机械原理,是我现在工作的根基。但现在企业的生产线全是智能设备,要是现在的学生还只学老一套,连编程都不会,我们真的不敢招。去年我们招了江理的三个学生,花了半年时间培训,才勉强能上手,要是课程能早改几年,学生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老教授们沉默了,李教授看着自己的学生,又看了看屏幕上那些手足无措的毕业生,眼眶湿润了。过了许久,他站起身,对着邓鑫元鞠了一躬:“邓校,是我们老糊涂了,只想着守着过去,没考虑学生的未来。你放心,我们不反对改革了,要是需要我们帮忙编写教材、给学生讲传统工艺,我们随叫随到。”其他老教授也纷纷点头,有的说要去实验室给学生做示范,有的主动提出帮年轻教师梳理传统课程的核心内容。

这场风波过后,课程改革的阻力小了很多。三个月后,全新的课程体系正式上线,“智能控制原理”“农业物联网技术”“工业机器人运维”等28门新课程受到学生热捧,选课系统刚开放十分钟就被抢空。邓鑫元特意去听了一节机械学院的“智能机床编程”课,教室里座无虚席,学生们围着智能机床,有的在电脑上编写程序,有的在设备上调试参数,时不时讨论着“这个参数怎么设更精准”“程序运行出错了怎么改”,脸上满是兴奋和专注。讲课的华宇重工工程师拿起学生编好的程序,笑着说:“这个程序写得不错,比我们厂里刚入职的技术员还熟练!”

邓鑫元站在教室后排,看着学生们忙碌的身影,听着他们热烈的讨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夕阳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学生们年轻的脸上,也照在邓鑫元的心里——他知道,这场改革攻坚战,他们已经打赢了第一仗,而接下来的路,会越走越宽。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