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寻梦男孩(六十七)(2/2)
为了让案例更鲜活,他们还推出了 “企业导师进课堂” 活动。苏晚联系了红星机械厂的高级技师王师傅,邀请他每周来校上一次实操课。邓鑫元则负责协调课程时间,还特意在实训车间搭建了 “模拟生产工位”,摆放了和工厂一致的机床、量具。王师傅第一次上课时,苏晚负责翻译 “工厂黑话”,把师傅说的 “刀杆颤了” 转化为 “刀具刚度不足导致振动”,邓鑫元则在一旁补充理论依据,两人一唱一和,把实操课讲得既有 “烟火气” 又有 “技术味”。
苏晚博士期间深耕的 “机械零件表面激光熔覆修复技术”,一直困在实验室阶段 —— 这项技术能通过激光在磨损零件表面熔覆特殊合金,让旧零件恢复精度,甚至比新零件更耐磨,可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场景验证实际效果。邓鑫元偶然听说重庆郊县有家农机维修厂,每年要换掉上百个磨损的拖拉机变速箱齿轮,成本极高,便立刻拉着苏晚去考察。
“咱们能不能用你的激光熔覆技术,修复这些报废齿轮?” 在满是油污的维修车间里,邓鑫元指着堆在角落的旧齿轮,眼里闪着光,“农机零件大多是铸铁材质,激光熔覆的附着力正好适配;而且农民买零件图便宜,修复成本只有新零件的三分之一,肯定有市场。” 苏晚蹲下身,拿起一个齿轮摸了摸磨损的齿面,又用卡尺量了量尺寸,立刻点头:“理论上可行,但需要调整熔覆材料的配方,还要设计专用的夹具固定零件,保证修复时的同轴度。”
合作的第一个难题,是设备。学校的激光熔覆机是科研用的小型设备,一次只能修复小零件,修变速箱齿轮根本不够用。苏晚四处打听,得知邻市一家激光企业有闲置的大型设备,便拉着邓鑫元跑了三趟。第一次去,负责人说 “设备不对外租借”;第二次,他们带了自己做的熔覆样品,证明技术可行性;第三次,邓鑫元提出 “以技术换设备使用权”—— 帮企业优化熔覆工艺参数,换取设备的夜间使用权限。负责人被他们的诚意打动,最终答应了合作。
接着是材料配方的调整。农机齿轮受的是冲击载荷,普通熔覆材料容易开裂。苏晚在实验室熬了一个月,测试了十余种合金配比,终于找到一种 “镍基合金 + 碳化钨” 的组合,既耐磨又抗冲击。可试修复第一个齿轮时,还是出了问题 —— 熔覆层和齿轮基体结合处有微小裂纹。苏晚盯着裂纹的显微镜照片,急得饭都吃不下。邓鑫元没闲着,他去图书馆查了二十多本农机维修手册,发现拖拉机启动时齿轮会瞬间受力,裂纹可能是 “预热温度不够” 导致的。两人连夜调整工艺,在熔覆前增加 “中频感应预热” 环节,把齿轮温度升到 300c,再进行激光熔覆。
那天凌晨,当修复后的齿轮从设备里取出来,苏晚用探伤仪检测完,突然跳起来抱住邓鑫元:“没裂纹!精度也达标了!” 邓鑫元笑着拍了拍她的背,拿出手机给维修厂老板发了检测报告。老板赶来时,看着修复好的齿轮装在拖拉机上,运转得比新齿轮还顺畅,红着眼眶说:“以后咱们农民修农机,再也不用花冤枉钱买新零件了!”
这次合作,不仅让农机维修厂的零件成本降了 60%,还让苏晚的技术真正走出了实验室。他们据此申请的 “农机铸铁齿轮激光熔覆修复工艺” 专利,后来被重庆、四川多家农机厂采用,甚至吸引了农机巨头东方红集团来洽谈合作。邓鑫元常拿着修复后的齿轮给学生上课:“你们看,这就是科研的意义 —— 不是在论文里写‘理论可行’,而是在车间里让‘报废零件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