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寻梦男孩(六十七)(1/2)
六十七
这次合作之后,两人在工作上的默契越来越深。无论是制定教学方案,还是推进科研项目,他们总能快速理解对方的想法,补全彼此的疏漏。邓鑫元发现,苏晚不仅专业能力强,还有着超乎常人的细心和韧性;苏晚也觉得,邓鑫元不仅有担当,还总能在她遇到困难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
就像那台修复好的立式加工中心,经过一次 “磨合”,他们的合作也变得平稳而高效,为后来机械系的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次机床维修合作后,邓鑫元和苏晚的名字在机械工程与制造系渐渐成了 “搭档” 的代名词。从教学改革到科研攻坚,从校企合作到学生培养,两人像两块精准咬合的齿轮,在推动系部发展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扎实的合作足迹。
邓鑫元一直想解决 “理论与实操脱节” 的教学痛点,第一次合作后,他找到苏晚:“咱们能不能把企业的真实生产案例,改编成课堂教学模块?让学生在教室里就能‘摸’到工厂的机床。” 苏晚当即点头,两人很快敲定了 “案例式教学” 的改革方向。
为了收集案例,他们利用周末跑遍了重庆周边的十多家机械厂。在红星机械厂的齿轮车间,苏晚蹲在机床旁,用手机拍下齿轮加工的每一个工序,从粗车、精车到滚齿、磨齿,连师傅调整刀具角度的细节都不放过;邓鑫元则和车间主任沟通,索要了近三年的生产故障记录,筛选出 “齿轮齿面磨损”“孔径超差” 等典型问题,作为教学案例的核心。
回到学校后,两人熬了半个月,把收集到的资料改编成《机械制造基础案例集》。苏晚负责将生产流程转化为三维动画,用软件模拟机床运转时的内部结构,让学生清晰看到 “为什么刀具角度偏差会导致零件报废”;邓鑫元则设计案例讨论环节,把学生分成小组,模拟 “工厂技术团队”,针对故障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次试用新教案时,苏晚在课堂上播放了齿轮加工的动画,邓鑫元则扮演 “厂长”,抛出问题:“现在这批齿轮加工合格率只有 80%,你们作为技术组,该怎么调整工艺?” 学生们瞬间被带入情境,有的查图纸,有的算参数,讨论声此起彼伏。课后,有学生说:“以前觉得课本上的‘工艺优化’是空话,现在才知道,原来每个参数背后都连着工厂的生产效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