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崇明之二创盛世大明 > 第146章 心儒

第146章 心儒(1/2)

目录

温体仁跪在行宫偏殿的青砖上,将半生信奉教条、脱离实务的过错一一道明时,声音里还带着几分颤意。朱由检却没半分斥责,只亲手扶他起来,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手腕,忽然笑道:“体仁啊,你是阁老次辅,大明文官之首。想通了便好,随朕出去走走。” 一旁的王承恩躬身应和,眼底却藏着几分诧异 —— 陛下自登基以来,鲜少这般沉下心来,要带臣子看民间烟火。

走出行宫时,朱由检的脚步放得极缓。秋阳透过稀疏的杨树叶,在青砖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风里裹着玉米秸秆的清香,还有远处田埂上百姓的吆喝声。他望着不远处连片的农田,指尖不自觉摩挲着腰间的玉佩,轻声道:“朕在宫里听惯了奏疏里的‘民生安’,却总觉得飘着。今日带你出来,就是想让你看看,‘安’字到底长什么样。”

温体仁跟在身后,望着陛下的背影 —— 常服的衣角被风吹得微动,没有龙袍加身的威严,倒多了几分寻常人的温和。他忽然想起从前在朝堂上,陛下拿着奏疏问 “如何让百姓多收半斗粮”,满朝文官引经据典,却没一个人说得出 “松一次土能多结几颗穗”。心口像是被什么堵着,闷得发慌。

没走多远,便见渭水岸边的田地里一片忙碌 —— 百姓们弯腰抢收玉米,金黄的穗子堆在田埂边,像一座座小金山;几拨人围着冬小麦田松土,锄头起落间,土块碎成细粒,散着湿润的泥土气;河面上,渔民撒网的身影映在粼粼波光里,网起时溅起的水珠,在秋阳下闪着细碎的光。

“你看。” 朱由检抬手,指了指那片热闹的田垄,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不是要丢了‘民为贵’的根,是要把这根扎在地里。孟子讲‘民为贵’,可若只是挂在嘴边,百姓的玉米收不进仓、冬麦松不了土,这‘贵’又在何处?”

温体仁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见一个老农直起身捶腰,额角的汗珠滚落在泥土里,旁边的后生递过水壶,笑着说 “张叔歇会儿,这垄我来”,两人又弯腰接着干活。他忽然想起从前在书房里,对着《孟子》批注 “民为贵” 时,砚台里的墨汁浓黑,笔下的字端端正正,可从没想过这三个字要怎么落在锄头、渔网和麦种上。眼眶猛地一热,浑浊的泪珠子砸在衣襟上,他哽咽道:“陛下…… 老夫半生研究的,竟是些飘在天上的空话。百姓要的不是经义批注,是能收粮、能捕鱼的实在日子啊……”

“父亲!” 远处传来温玉薇的声音。她和岳承嗣并肩走来,岳承嗣的手轻轻搭在她的腰上,怕她被田埂上的碎石绊倒;手里还牵着蹦蹦跳跳的岳家小妹,宋士义跟在旁边,怀里揣着几张画了水渠的纸。两人走到近前,温玉薇见父亲红着眼眶,鼻尖微微发酸,快步上前扶住他的胳膊,轻声道:“父亲,天凉,风大,别站太久。”

温体仁抬头,见女儿眼底满是关切,女婿站在一旁,虽话少却稳妥地帮他拢了拢衣襟,忽然笑了,伸手擦了擦泪,又从袖中掏出那本卷了边的《阳明心学》,攥在手里,转头看向跑过来的宋士义:“好孩子,你爹教你的格物之学,能不能在这田埂上给爷爷讲讲?”

宋士义刚要开口,却见朱由检弯腰,随手捡起田埂边的一把镰刀,掂了掂,对旁边正割玉米的老农笑道:“老丈,朕也来搭把手?”

那老农抬头,看清来人模样,手里的镰刀 “当啷” 掉在地上,“扑通” 一声就跪了下去,周围干活的百姓也都惊得停了手,纷纷围过来,齐刷刷跪地:“陛下!陛下高义!大人们高义!” 有个年轻后生声音发颤,“陕西能有陛下这样的圣贤,有温大人、岳将军这样的官,真是百姓的福气啊!”

朱由检连忙扔下镰刀,快步上前扶那老农:“快平身!快平身!都起来干活!” 他拍了拍老农沾着泥土的手背,“天眼看要黑了,得赶紧把这垄玉米收完,不然夜里下了霜,穗子就瘪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