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边关告急(2/2)
一些原本就对顾廷烨权势过重心存忌惮或不满的官员,此刻仿佛找到了宣泄口,纷纷出言附和。
“周御史所言,并非无理!顾侯爷总揽枢密,边关将领多出其门下,军情机密,皆经其手,若有不轨之心……”
“况且,近日京城流言……虽不足为凭,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啊!”
“黑石口换防部署,乃枢密院月前所定,知情者寥寥,若非位高权重者泄露,敌军焉能得知?”
质疑之声,如同潮水般涌向一直沉默立于班首的顾廷烨。那些目光,充满了审视、猜忌、甚至恐惧。先前那“权倾朝野、结党营私”的弹劾,在此刻血淋淋的边关败绩面前,仿佛突然拥有了某种可怕的“说服力”。通敌叛国——这个世间最重的罪名,其阴影开始清晰地、沉重地笼罩在顾廷烨的头顶。
英国公、沈从兴等与顾廷烨交好之人,怒不可遏,立刻出列驳斥。
“荒谬!顾侯爷为国征战多年,身上伤痕累累,岂会行此叛国之事!”
“分明是敌军狡诈,或是内部其他环节出了纰漏,怎能凭空臆测,污蔑忠良!”
“此乃动摇国本之言!请陛下明察!”
朝堂之上,顿时吵作一团,支持者与反对者争论不休,乱象纷呈。
端坐于上的小皇帝,脸色愈发难看。他年轻的面容上,交织着对边关失利的痛心、对局势失控的愤怒,以及……一丝极其复杂的、看向顾廷烨时的深沉目光。他没有立刻制止争吵,只是放在龙椅上的手,握得更紧了。
珠帘后,沈太后的声音终于传来,带着一种疲惫与凝重:“够了。”
殿内渐渐安静下来。
太后的声音继续响起,清晰而冷静:“黑石口之败,乃国朝之痛,将士之殇。当务之急,是稳定边关,抚恤伤亡,抵御外侮。至于军情因何泄露,是否有内奸作祟,着枢密院、兵部、皇城司联合严查,务必水落石出!在查清之前,任何人不得妄加揣测,妖言惑众!”
她并未直接为顾廷烨开脱,而是强调了查证与稳定。但这番话,至少暂时压制住了朝堂上直接给顾廷烨定罪的呼声。
顾廷烨自始至终,未曾发一言。他挺拔的身姿如同山岳,屹立在风暴的中心,面容冷峻如铁,看不出丝毫情绪。只有离他最近的人,或许能从他微微抿紧的唇角,和那双深不见底、此刻却翻涌着骇人冰焰的眸子里,感受到那被强行压抑的、足以焚毁一切的怒火与凛冽杀机。
他知道,这已不再是流言与构陷。这是边关将士的鲜血,是国家疆土的沦丧。无论背后黑手是谁,其目的都已达到——将内部争斗,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国难,并将这国难的血色,染在了他顾廷烨的战袍之上。
压力,空前巨大。危机,已从口舌之争,彻底升级为关乎国运、关乎生死存亡的滔天巨浪。宁国公府这艘巨轮,迎来了立府以来,最猛烈、最致命的风暴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