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农村穷小伙的逆袭 > 第244章 森林里的共生诗

第244章 森林里的共生诗(1/2)

目录

“光的森林”里的故事,像藤蔓一样缠上了更多人的心头。生态学家带着“光的种子”系统走进了东南亚的橡胶园,教胶农们用特定的光语与橡胶树“对话”:清晨用模拟朝阳的暖光照射树干,能让乳胶分泌更旺盛;傍晚切换成柔和的蓝光,树皮会更快愈合。

“以前割胶全凭经验,”一位老胶农举着光语发射器,看着树干上渗出的乳白色乳胶,眼里满是惊奇,“现在树自己会‘说’什么时候能割,什么时候该休息,产量比以前高了三成。”

林宇收到他们寄来的橡胶标本,上面还留着光语照射过的痕迹——树皮的纹路比普通树干更规整,像被精心梳理过的发丝。附信里说,这些橡胶将被用来制作光伏板的密封圈,“让树的馈赠,回到光的身边”。

实验园里,新添了片“共生田”。水稻与浮萍间种,光伏板架在田埂上,白天用特定频率的光促进水稻分蘖,夜晚则让浮萍吸收多余的光照释放氧气,改善土壤。江诗雅蹲在田边,看着水里的浮萍随光语轻轻摆动,笑着说:“它们像在跳双人舞,你退我进,互相成全。”

小张给这片田装了套“光语交响系统”,能根据水稻和浮萍的生长数据自动调节光信号。监测屏上,两条绿色的曲线此起彼伏——水稻需要强光时,浮萍的光信号就减弱;浮萍需要弱光时,水稻的光信号便调暗。“这是最默契的合奏,”小张指着曲线,“没有指挥,却永远不会出错。”

挪威的苔藓“光语棋盘”长出了新花样。孩子们发现,驯鹿踩过的苔藓会变成深紫色,于是用这种“会变色的脚印”传递消息:一串紫色脚印通向森林,代表“发现了新的草场”;绕成圆圈,则是“今晚在湖边聚会”。观测站的站长把这些脚印拍下来,做成了本《苔藓密码手册》,扉页写着:“大地的皮肤,会记住所有走过的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