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光的森林(1/2)
“光的种子”在各地生根发芽,渐渐连成了片“光的森林”。巴西雨林的兰花田旁,植物学家又发现了会随光语开合的含羞草——收到“安全”信号时,叶片会舒展成心形;感知到“危险”,则会迅速闭合。当地部落的孩子们编了首儿歌:“兰花说你好,含羞草点头,光的森林里,朋友到处有。”
甘肃的沙棘林长得郁郁葱葱,光伏板与沙棘苗相间排列,阳光透过枝叶在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恰好形成了牧民们常用的“丰收”信号。“这是沙棘在给我们报喜呢,”牧民大叔笑眯眯地看着挂满枝头的果实,“今年的沙棘汁,肯定比往年甜。”
林宇收到他们寄来的新酿沙棘酒,酒瓶上印着沙棘叶的光斑图案,标签上写着:“光的森林里,每片叶子都在说话。”他打开酒瓶,酸甜的果香混着阳光的味道扑面而来,仿佛能看到沙棘林在光伏板下沙沙作响,用光影诉说着生长的喜悦。
挪威的“光语石碑”在极昼里融化后,竟在冻土上长出了片耐寒的苔藓。苔藓的颜色会随光照变化:清晨是嫩绿色,对应“早安”信号;傍晚变成深绿,像在说“晚安”。观测站的孩子们把苔藓圈成一个个小圆圈,做成了天然的“光语棋盘”,用石子在圈内摆放,玩起了光语传递的游戏。
“苔藓比冰砖更聪明,”孩子们在视频里展示他们的棋盘,“它会长大,会变色,还会把光的故事告诉路过的驯鹿。”
研发部的“光的种子”系统也有了新突破。小张团队培育出能对特定光语做出反应的大豆——用“需要浇水”的光信号照射,豆荚会分泌出一种特殊的黏液,指示土壤湿度;收到“成熟”信号,豆荚则会提前开裂,方便收割。“这是植物在主动和我们沟通,”小张兴奋地展示数据,“它们听懂了光的话,还会用自己的方式回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