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农村穷小伙的逆袭 > 第244章 森林里的共生诗

第244章 森林里的共生诗(2/2)

目录

巴西雨林的兰花田旁,植物学家又发现了新的“光语伙伴”——一种会发光的真菌,能在黑暗中响应兰花的荧光信号。当兰花发出“需要授粉”的光语时,真菌便会增强亮度,吸引夜间的甲虫前来。“这是雨林自己的合作模式,”植物学家在视频里说,“我们只是恰好读懂了它们的协议。”

林宇把这些发现整理成一首长诗,题为《共生》,刻在实验园的石碑背面。诗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记录着最朴素的观察:“橡胶树在光里舒展伤口,水稻与浮萍分食阳光,苔藓用脚印写诗,真菌为兰花举灯……”

有天清晨,林宇在诗碑前发现了束野花,是附近的村民送来的。花束里夹着张纸条:“我们看懂了诗里的话,家里的菜田也开始让黄瓜和番茄‘商量着’分享阳光,长得可好了。”

他把野花插进实验室的玻璃瓶里,阳光透过花瓣,在《共生》诗稿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在给诗句加着重号。忽然觉得,所谓共生,从来不是复杂的理论,而是最自然的相处——就像光懂得植物的需求,植物懂得回报光的滋养,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本就该这样,在彼此的需要里,找到最舒服的距离。

傍晚的实验园,“光语交响系统”自动切换到了“晚安模式”。柔和的光透过稻叶,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浮萍在水里轻轻摇晃,像在说“明天见”。林宇站在田埂上,看着这片在光里呼吸的土地,忽然明白,他们种下的不只是“光的种子”,更是一种新的相处方式——让每束光都有意义,让每个生命都被听见,让这片由光与爱编织的森林,永远生长着温暖的诗行。

而那些诗行里,藏着的正是世界最本真的模样:万物共生,彼此照亮。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