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毁誉参半(1/2)
就在陆昶与谢玄于郯城书房内审慎谋划之际,数匹快马已携着明伦堂论辩的详细经过,驰入了秦淮河畔的建康城。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池水的石子,迅速在乌衣巷、青溪里这些高门甲第之间漾开一圈圈复杂的涟漪。
谢安府邸,水榭清凉。
谢安宽袍博带,倚在胡床之上,手中拿着一封刚由东海加急送来的书信,正是其侄谢玄的亲笔。他看得极慢,时而凝神,时而嘴角微扬,最终将信纸轻轻置于案几之上,端起一旁的药酒,呷了一口,目光投向榭外摇曳的竹影,久久不语。
坐在下首的王羲之,虽已卸任会稽内史,但风采不减当年。他见谢安神色莫测,不由问道:“安石,可是东海又有新动向?听闻那陆昶在郯城搞了一场不小的论辩,声势颇隆?”
谢安收回目光,将案上信件推向王羲之,淡淡道:“逸少不妨一观。陆昶此子,非常人也。”
王羲之接过细读,起初神色尚算平静,随着阅读深入,眉头渐渐蹙起,尤其是看到陆昶驳斥“星象”、“祭祀”、“贵贱”以及最后抛出“农战”之论时,持信的手指都不由微微收紧。待他看完,长吁一口气,将信放回案上,沉吟道:“辞锋锐利,直指要害,更难得的是……其立论之基,竟在于‘实效’与‘民利’。‘选贤任能之纲,赏罚分明之常’,‘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此等言论,可谓石破天惊,与当今清谈之风,格格不入啊。”
谢安微微一笑,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意味:“何止格格不入,简直是掀了诸多人的桌子。孙泰师徒,此次算是撞在了铁板上。不过,他们代表的可不仅仅是天师道,还有吴地众多与道门牵扯颇深的中小世家。陆昶此举,痛快是痛快,却也埋下了不少隐患。”
“隐患便在‘农战’二字!” 王羲之语气凝重了几分,“此论太过刚猛,近乎霸道。建康城中,对此非议者恐怕不在少数。高平郗氏或可保持沉默,但其他各家,尤其是那些以经学传家、标榜仁政王道的,岂能坐视?只怕弹劾的奏章,已在酝酿之中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