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锦灰(2/2)
他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些声音,如同献计:“既然如此,何不‘改其名而存其实’?或者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陆昶目光一凝:“幼度请详言之。”
“对外,尤其是对建康朝廷行文奏报,”谢玄条理清晰地说道,“我等可不再强调‘农战’,而是多用‘招抚流亡,垦殖荒田,以实边郡’、‘整饬武备,谨守封疆,防虏南侵’等言辞。此皆为国为民之正理,光明磊落,任谁也挑不出错处。如此,可极大淡化我东海的‘攻击性’,缓解高门忌惮。”
“而对内,”他继续道,“我东海上下,依旧按照‘农战’之策行事,均田、练兵、兴工,一切照旧,甚至要更快、更稳、更深!只是这核心方略,限于郡府决策层面知晓即可,不必再公之于众,徒惹风波。如此,实利我得,虚名可让。”
陆昶若有所思,缓缓点头:“示之以柔,藏锋于钝……以此争取时日?”
“正是!”谢玄肯定道,“建康诸公,但求表面安稳。只要东海不公然挑战朝廷权威,能为其屏障北境,他们多半乐于见成,甚至可能将我东海视为一道有用的藩篱。我们要利用的,就是这份‘有用’和他们的‘懈怠’。待我东海根基深固,兵精粮足,届时,即便他们醒悟,也未必能轻易动摇我等了。”
“此外,”谢玄补充道,“或可尝试‘分化拉拢’。高门并非铁板一块。如桓温,雄踞兖荆二州,移镇洛阳,其志非小,对朝廷清谈之风未必看得上眼。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渠道,让洛阳方面了解到,东海意在御虏,无意卷入内部纷争,甚至……在某些方面,或有合作空间?多一个潜在的‘理解者’,总比多一个明确的敌人要好。”
陆昶听完,眼中忧虑稍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沉静坚定的光芒。他举杯向谢玄致意:“听幼度一席话,如拨云见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此策甚妙!既能暂避锋芒,又能砥砺前行。好,便依此计!对外言辞,需幼度你这般熟知建康风向之人多多费心润色。对内实务,我亲自督促,必使其根基深植!”
谢玄举杯回敬,微笑道:“分内之事。陆兄有擎天之志,玄愿附骥尾,与君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