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性恶之辩(1/2)
子贡与子路的典故余音犹在耳畔,那关于“大善”与“小善”、“纯粹”与“实效”的辩证思考,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在陆昶心中激起层层不休的涟漪。他尚在消化这颠覆性的认知,谢安却已从容地将讨论引向了一个更为幽深、也更为根本的领域——人性本身。
书斋内烛火微微摇曳,映照着谢安沉静如古井的面容。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仿佛在阐述天地间的至理。
“陆昶,”谢安缓缓开口,用了更显郑重的称呼,“由方才孔门旧事,你当有所悟:为政者欲有所为,必先洞察世事,而洞察世事之基,在于通晓人性。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此语固然不错,然终觉宽泛。而后荀卿夫子,乃有更为鞭辟入里之论。”
他稍作停顿,目光锐利地看向陆昶,一字一句道:“**荀子直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这短短八字,犹如一道冰冷的闪电,骤然劈开温情脉脉的道德面纱,直指内核!陆昶纵然有所心理准备,呼吸仍是不由得一窒。“性恶”?这论断太过直白,太过惊世骇俗,几乎颠覆了儒家一贯强调的“性善”倾向。
谢安仿佛看穿了他的震动,淡然解释道:“切勿误解荀卿之意。此‘恶’非谓人生来便是十恶不赦之徒,而是指人之天性中,本有**好利、疾恶、好声色**之自然倾向。饥则欲食,寒则欲暖,劳则欲休,趋利避害,此乃生之所固有,无待学而后能,无需教而后然。若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则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戾。”
他话锋随即转向那关键的“伪”字:“然,荀子紧接其后言‘其善者伪也’。此‘伪’字,绝非世俗所谓之虚伪、欺诈。其本义乃‘人为’,即**通过后天之努力学习、教化熏陶、礼法约束而勉强为之、努力达成之意**。意指善良、守礼、利他这些高尚的品行,并非天生具备,而是社会教化(礼)、国家法度(法)对人自然本性加以规范、引导、塑造之结果。”
陆昶凝神细听,只觉一扇通往政治哲学更深殿堂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荀子此论,虽显冷酷,却无比现实,远比空泛的“性善”说更能解释世间的诸多纷争与黑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