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回家(1/2)
大巴缓缓驶过青石板路,车轮在岁月磨出的凹痕间轻轻颠簸,扬起细微尘埃。车门刚开,腊梅的香气便混着外面的欢呼涌了进来,瞬间包裹了每一个人。刘老站在最前面,拄着那根刻满护本纹的枣木拐杖,银发在风中微动。他稍稍前倾,拐杖头的铜套与小张腰间的黄铜齿轮相碰,“叮”的一声,清脆悠长,像是时光与传承的对谈。“可算盼回我的小传人喽!”他声音洪亮,眼中漾开层层笑意。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纷纷冲下车,脚步杂乱却充满生机。
小张高举那枚闪着光的铜齿轮,一路跑进张爷爷的怀抱。齿轮在他指尖旋转,映出门楣上古老拓片的纹路,流光溢彩。小语则小心捧着那幅“半梅合璧”拓片,快步走到刘老面前。拓片边缘的紫藤竹丝与梅枝在风中轻颤,仿佛也带着心跳。
传艺馆的竹门被孩子们“吱呀”一声推开。院内,自鸣钟敲响下午五时,铜摆轻晃,悬挂的“归巢纹”木牌也随之摇动,与孩子们衣襟上的护本纹挂饰隐隐共鸣。三代传艺墙上,“旅行记忆区”已用红绳勾勒出中心位置,恰好能容纳小语的拓片与从新加坡寄来的胡姬花拓片。传艺砚中浸泡着清晨新摘的腊梅花瓣,一旁整齐排列着二十只护本纹墨碟——那是老街坊悄悄准备的“接风砚”。
“先献‘回家礼’!”陈念清亮的声音响起,他高举刻刀,如同开启一场仪式。孩子们迅速排成一列,将旅途信物陈列于竹桌:小张的铜齿轮压着异国拓印的齿轮纹纸页,小语的“半梅合璧”与她表妹寄来的胡姬花标本相叠,朵朵的紫藤竹丝与林奶奶所赠的青檀丝轻绕,陈念那块刻满归途印记的“归程木牌”立在正中。刘老伸手轻抚齿轮上一处修补痕迹,眼眶湿润:“景明那年从海外回来,也带给我一块修钟的旧齿轮……如今你们,真和他一模一样的劲头。”
老周的竹制餐车早已支在院角。蒸屉掀开,白汽腾起,甜香弥漫——糕面上印着完整的“归家图”:孩子们手捧信物走下大巴,长辈们张开双臂迎接,传艺馆的灯笼熠熠生辉。糕饼边缘嵌着一圈迷你手印纹,是老街坊提前蘸墨按下的。“每人挑一块带自己手印的,”老周笑呵呵地将一块印着胡姬花的糕递给小语,“这可是‘家的印章’。”李奶奶递来绣帕,每一条都绣着对应孩子的手艺纹样,帕角缀着一片干青檀叶,依稀还留着一点绿意。
顾云深与沈砚辞刚打开青檀木旅行箱,阿明的视频请求便跳了出来。屏幕那头,新加坡分基地的学员举起刚拓印的“归家同庆纹”,中央是两地传艺馆的合影,四周环绕胡姬花与青檀叶的合纹。“你们寄的‘归途糕’干料我们刚收到,”阿明举起一块刚蒸好的糕,“这就和你们同步吃接风糕!”小语的表妹挤进镜头,举起一块写着“到家啦”的木牌,背面是她亲手刻下的护本纹:“表姐,我的拓片已经寄出啦,记得要贴在传艺墙最中间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