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非遗街区的庆典(2/2)
顾云深的\"修复体验角\"则藏着不少动人时刻。他取出几叠仿制的破损竹纸,耐心教导游客用镊子练习\"分层揭页\"的基础手法。旁边陈列着那页唐代冷金笺的3d模型,供人细细观摩修复的精妙。\"这手法看着简单,力道却要像拈起雪花般轻柔。\"一位游客反复练习多次才成功,举着揭好的竹纸由衷感叹,\"以前只知古籍珍贵,今日才真切体会到修复师倾注的心血。\"
正午时分,庆典迎来高潮。非遗中心主任推着一辆精美竹制花车缓缓行来,车上载着一个巨大的冷金笺灯笼——这是问渠斋全体成员通力合作的结晶。灯笼面上绘制着整条街区的全景,从问渠斋的古腊梅树到每一个展位,都用金箔细致勾勒。\"这是象征'传承'的灯笼,将永久悬挂在街区中心,每年庆典都会点亮!\"主任话音未落,小雨便举着点燃的竹制火折子跑来,踮起脚尖,小心翼翼地点燃灯芯。
张董和陈宇站在灯笼下,慈爱地看着问渠斋的孩子们向游客分发喜糖盒。盒内除了香甜的桂花糖,还附有一张小巧的冷金笺书签,上书\"非遗传承,纸短情长\"。\"公司已决定,将冷金笺文创纳入海外营销线,与新加坡巡展同步推广。\"张董紧握沈砚辞的手,望着展位前络绎不绝的人流,动情说道,\"老沈当年的心愿,是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如今它不仅生机勃勃,更焕发出如此蓬勃的活力。\"
午后闲暇,顾云深和沈砚辞在展位旁的石凳小憩,品尝老周送来的腊梅糕。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歌声,原来是小雨领着大家唱改编后的《古籍守护歌》,新添的歌词唱道:\"青檀木,冷金笺,非遗街里传千年;老手艺,新科技,炽焰烧得更旺艳。\"沈砚辞轻轻握住顾云深的手,指腹温柔抚过他腕上的腊梅吊坠——那是他用修复剩余的竹料精心雕刻,嵌着细小的金箔花芯,承载着无尽情意。
\"婚礼的喜棚已大致完工,庆典结束后我们再细化装饰。\"沈砚辞望向街区尽头的问渠斋方向,老腊梅树的影子在夕阳下若隐若现,\"方才赵伯提议,用游客们拼好的榫卯模型作'传承护栏',环绕喜棚。\"顾云深含笑点头,目光所及,林小满正带领新报名的学员参观展位。少年讲解条理清晰,手势神态竟已颇有沈砚辞教导他时的风范,令人欣慰。
暮色渐浓,传承灯的温暖光辉照亮整条街区。顾云深与沈砚辞并肩踏上归途,手中提着游客赠送的心意——有孩子们稚拙的护本纹涂鸦,也有老艺人精致的竹制笔搁。问渠斋庭院里,喜棚轮廓在月光下愈发清晰。赵伯仍在为棚檐悬挂灯笼,老陈带着孩子们为喜糖盒贴上最后一道金箔,忙碌中洋溢着温馨与期盼。
\"庆典的结束,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顾云深轻倚沈砚辞肩头,深深呼吸庭院中交融的梅香与纸香,\"正如爷爷所说,手艺唯有走出去,才能焕发生机。如今它拥有了街区这个广阔舞台,有了众多愿意接力的传承者,未来必将传得更远、更广。\"沈砚辞颔首赞同,目光掠过喜棚下忙碌的身影,忽然彻悟:所谓\"烬中炽焰\",从来不是孤独燃烧的火苗,而是这样一条街、一间斋、一群人,共同赋予传统以温暖的烟火气,让传承有了清晰的方向,也让他们的婚礼,成为这场永续传承中最甜蜜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