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琉璃碎金 > 第24章 问渠斋传承基地

第24章 问渠斋传承基地(1/2)

目录

非遗保护基金到账后的首个清晨,问渠斋的青石板路上堆满了新运来的竹木料。赵伯拿着卷尺在院角仔细比划,粗糙的手指划过带着露水的木料表面。阿木蹲在一旁记录尺寸,地上摊着那张被反复摩挲的规划图——那是沈砚辞和顾云深熬了数个通宵绘制的,用红笔清晰地标出了\"修复区\"、\"展示区\"和\"体验区\"。

\"休复区必须靠窗,光线要充足稳定。\"赵伯用脚尖点了点地面,\"这里搭个挑高的木架,既透气又显眼。\"

顾云深端着热茶走来,在图纸上\"展示区\"的位置标了个三角记号:\"这里要摆放爷爷的老工作台和父亲的那本账本原件。旁边配电子屏,循环播放他们守护国宝的故事。\"

沈砚辞快步进门,扬着盖红章的文件,脸上满是喜悦:\"非遗中心正式批准了'市级非遗传承基地'资质,还派了古建筑专家来指导,特别强调要保留老宅的历史格局。\"

建设的热潮随即在问渠斋涌动。张董派来的施工队小心翼翼地扩建厢房,特意避开了院中那棵老腊梅树;老陈带着修复班的孩子们整理各界捐赠的古籍残卷,将修复好的民国残笺分类装进定制木盒;赵伯和阿木用基金采购的新木料打制修复台和展示柜,每一处边角都打磨得圆润光滑,甚至在柜门刻上了微缩的\"护本纹\"。

顾云深既要跟着古建筑专家核对防潮细节,又要和沈砚辞讨论体验区的课程设置。\"体验区主打'冷金笺初体验'和'竹笔制作',每周六对市民开放。\"他在课程表上写下\"亲子专场\",眼神期待,\"每周还要专门留出半天给留守儿童,基金有专项经费支持。\"

沈砚辞点头补充:\"我已经联系了罗伯特教授,他会定期视频连线,给孩子们讲述海外古籍修复的故事,让孩子们知道文化传承没有国界。\"

开工半个月后,展示区的核心展品一一就位。老陈修复的清代\"金彩瓷笺瓶\"摆在最显眼的展柜中央,新补的金彩与旧纹饰完美交融;沈父的旧钢笔和顾爷爷的玉石私章并排安放,复班孩子们的作品精心装裱悬挂,小雨的\"四季腊梅笺\"尤其引人注目,装裱框旁是她稚嫩却自豪的签名:\"未来修复师\"。

揭牌仪式前一天,老周在腊梅树下搭起简易戏台,摆放新音响和投影幕布。\"明天揭牌后放这部纪录片,\"他仔细擦拭幕布,\"里面有沈先生和顾先生的珍贵影像,孩子们修复笺纸的专注模样,最后配上《古籍守护歌》。\"

小雨带着孩子们在戏台周围挂起红灯笼,每个灯笼都用金粉写着\"传承基地\",金箔流苏在微风中轻轻晃动。

揭牌当天,问渠斋所在的巷口被前来见证的人们挤得水泄不通。徽州非遗中心主任将沉甸甸的牌匾授予沈砚辞和顾云深。这块牌匾取材自老木工房的旧木料,\"问渠斋非遗传承基地\"十个大字是沈砚辞用父亲的旧钢笔写就,笔划间藏着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期许。

李警官带着几位退休老刑警赶来,捧着朴素的木盒:\"沈先生,顾先生,这是当年沈先生为保护笺纸使用过的手电筒和笔记本,一直存放在局里档案室。如今案子尘埃落定,该让它们回到最有意义的地方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