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非遗保护基金(1/2)
清晨的问渠斋庭院里,露水刚打湿抄纸的竹帘。老陈抱着一个布满裂纹的瓷瓶,愁眉苦脸地蹲在藤桌旁。这是一件清代\"金彩瓷笺瓶\",是修复班最近收到的捐赠文物,价值不菲。然而瓶身上原本熠熠生辉的金彩已经剥落大半,急需用特制的纯金粉来修复。
\"正宗的金粉一小罐就要上千块,\"老陈粗糙的手指心疼地划过剥落的金彩区域,\"修复班这点经费,刚够买普通竹料,哪还承担得起这个?\"
沈砚辞正在指导小雨调整抄纸的力度,闻言抬起头,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院角的工具架。赵伯和阿木正埋头修理几把旧木工刨子,刨刀刃口已经磨得卷边,他们却仍小心翼翼地打磨着,舍不得换新。
顾云深端着两杯桂花茶走来,顺手将一张单据放在藤桌上:\"上个月的材料清单,青檀皮又涨价了,冷金笺必需的金箔也断了货源。罗伯特先生捐赠的设备解了燃眉之急,但耗材这种长期支出,总不能一直指望捐赠。\"
沈砚辞放下竹帘,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父亲留下的旧钢笔。忽然,他眼睛一亮:\"云深,我们成立个非遗保护专项基金吧!\"他转向顾云深,语速加快,\"张董提到公司在做冷金笺海外推广,可以争取让部分利润注入基金;罗伯特先生和陈先生一直支持非遗保护,肯定也愿意参与;再加上学员家长和义工们,大家的力量汇聚起来,就是不小的源泉。这样不仅能解决耗材问题,还能资助贫困学员,甚至建个小型的非遗资料馆。\"
顾云深的眸子瞬间被点亮。他立刻从帆布包里拿出学员花名册急切地翻动:\"太好了!名单里有三个留守儿童负担不起学具费;还有两个学员需要定制特殊修复工具。基金要是成立,这些问题就都能解决。\"他翻到最后一页补充道,\"我还可以联系徽州非遗中心,请他们做监管方,确保基金运作透明公开。\"
消息传出去仅三天,问渠斋原本清幽的院子里就坐满了闻讯而来的人。张董亲自带着财务总监赶来,手里拿着刚拟好的出资协议:\"公司决定,每年冷金笺海外销售额的5%固定注入基金,另外单独捐出五十万作为启动资金。老沈当年心心念念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帮他圆上!\"
罗伯特举着翻译器,声音激动得发颤:\"我已经联系了法国非遗协会,他们愿意捐赠专业修复耗材,还会组织海外专家定期举办公益讲座!\"
远在新加坡的陈先生托人送来一幅保存完好的民国冷金笺画作,附信写道:\"此画可拍卖后全数注入基金。唯愿'烬中炽焰'之火种,能照亮更多非遗传承的漫漫长路。\"
一直沉默的老陈突然站起来,掏出一张磨旧的银行卡:\"这里是我这些年修复文物攒下的十万块...不多,是我的一份心意。当年造的孽,得用余生去补。基金的账目我来管,我保证每天公示每一笔支出!\"
赵伯和阿木合力推着板车进院,车上堆满他们连日赶工的木工制品:刻着\"护本纹\"的镇纸、成套竹制修复工具、孩子们最喜欢的腊梅花纹笔杆。\"这些,\"赵伯抹了把汗,\"我们拿到文创市集去卖,卖的钱全捐给基金。\"阿木挠头补充:\"以后每月都做一批,给基金'手工造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