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小郡主商旗(1/2)
昭国北伐大军如雷霆般席卷北方,一举攻克战略要地涿郡,城头换上了昭国的赤龙旗。战事甫定,硝烟未散,城内的市井却已悄然复苏。断壁残垣间,小贩重新支起摊位,茶馆酒肆陆续开张,街巷中人声渐起,仿佛一场春雨过后,枯木逢春,生机悄然萌发。就在这百废待兴之际,一支格外引人注目的商队,正缓缓驶入涿郡西门。
这支商队规模不小,由整整三十六辆宽轮马车组成,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沉稳的“吱呀”声。每辆马车皆以桐油浸过,防雨防潮,车厢上整齐码放着密封的木箱,箱外贴着昭国商部的封条。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面高高飘扬的杏黄大旗,旗面绣着一个龙飞凤舞的“楚”字,金线勾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宛如一团燃烧的火焰。领头的是一匹雪白小马,马上坐着一位身着粉色罗裙、梳着双丫髻的少女,眉如远山,目若秋水,唇边总噙着一抹灵动的笑意——她便是楚宴的堂妹,昭国皇室的小郡主楚灵,年方十五,却已显露出不凡的气度。
楚灵自幼聪慧过人,不似寻常闺秀只知琴棋书画,反倒对账册、算盘、市井交易格外着迷。她常言:“商道通,则民心顺;货物流,则国力强。”此次北伐,她主动请缨,向堂兄楚宴立下军令状:“臣妹愿率商队随军,以茶盐换民心,以贸易助军需,为北伐大军筹措粮草,稳固后方。”楚宴沉思良久,终允其所请,并赐“楚”字商旗,准其代表昭国行商于前线。
“郡主,涿郡城到了!”商队管事赵伯策马上前,声音恭敬中带着一丝疲惫。他年过五旬,是楚家老臣,经验丰富,此番被楚灵点名随行,负责商队日常事务。
楚灵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道光。她轻轻掀开马车的绣帘,探出头来,望着眼前这座历经战火却依旧坚韧的城市。街道上百姓往来,孩童嬉戏,商贩吆喝,一派劫后重生的景象。她深吸一口气,仿佛已闻到市井烟火的气息,嘴角扬起:“太好了!我们终于到了!传我命令——即刻在城南空地搭建商棚,清点货品,今日务必开张!”
“是!郡主!”赵伯躬身领命,立刻指挥随行的五十名商队伙计与二十名护商军士,分工协作。有人卸车,有人丈量地界,有人搬运木桩与帆布。不过两个时辰,五座宽敞的临时商棚便拔地而起,棚顶以油布覆盖,防雨防晒,棚内分门别类,整齐陈列着茶叶、食盐、粗细布匹、青瓷碗盏、铁锅、火柴等百姓日用之物,每一件都贴有昭国官商印鉴,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楚灵亲自换上一身素净的襦裙,外罩一件绣有“楚”字纹样的披风,立于主商棚前,手持铜锣,清脆的声音响彻南市:“乡亲们!我们是昭国官商,奉命随军北伐,特来涿郡设市!今日开张,所有物资平价销售,且可用粮食、药材、皮毛等物兑换!不压价,不欺民,只为让百姓安居,共迎太平!”
话音未落,人群已如潮水般涌来。涿郡百姓久受李嵩苛政之苦,茶盐专营,价格高昂,一斤粗盐竟要十文钱,寻常人家只能淡食度日。如今竟有官商平价售盐,还能以物易物,顿时人心振奋。
“小郡主,这茶叶怎么卖啊?”一位背着竹篓的农夫挤上前,小心翼翼地问道。
楚灵笑意盈盈,亲自取下一包茶叶展示:“这位大叔,您瞧,这是来自昭南的云雾茶。上等的,每斤五文;中等的,三文;下等的,一文。若您带了粮食,也可兑换——一斤粮食换一斤下等茶,三斤换一斤中等,五斤换一斤上等。童叟无欺,明码交易。”
农夫一听,喜出望外:“那我这十斤麦子,能换两斤上等茶了?”
“正是!”楚灵点头,亲自称量粮食,登记入册,随后将两包茶叶递过去,“大叔,收好。往后若有富余的山货、药材,也可来换盐换布,我们长期收兑。”
人群顿时沸腾。老妇人抱着布包来换盐,楚灵亲手接过她那三斤杂粮,笑着称重:“老奶奶,够换一斤精盐了。”老妇人接过盐包,双手颤抖,眼中含泪:“小郡主啊,老身三十年没吃过这么便宜的盐了!李嵩那狗贼当道时,一斤盐够买一斗米!如今昭国来了,我们才算活出了人样!”
楚灵蹲下身,轻轻握住老人枯瘦的手:“奶奶,您别哭。我们昭国北伐,为的便是天下苍生能安居乐业。从今往后,我们的商队会常来涿郡,不只卖盐卖茶,还要收你们的山货、药材、皮毛,让家家户户都有进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