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粮道初成(1/2)
昭国北伐大军攻克涿郡后,粮草供应立刻成为压在霍奔心头的巨石。涿郡虽为军事重镇,但历经战乱,城中仓廪空虚,仅存的粮秣不过勉强支撑十日,而昭都距涿郡足有三百里之遥,途中穿越三道险谷、两处冰河,传统马车运输不仅每日仅能运粮千石,且一旦遇风雪便寸步难行。更令人忧心的是,寒冬未尽,雪灾频发,若粮道不继,二十万大军将陷入断粮绝境,北伐大业恐未战先溃。
就在霍奔于涿郡城内焦头烂额之际,快马自昭都送来苏晚的密信——她已设立“轨车转运司”,亲掌粮道工程,并下达“废铁换木轨”令:三日内,务必打通从昭都至涿郡的百里雪道轨车粮道。信中附有详细图纸与施工方案,字迹清丽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霍奔展信读罢,眼中骤然一亮:“此计若成,我军粮草之困,可迎刃而解!”
昭都工匠坊内,早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炉火通红,铁水奔涌,欧大锤赤着上身,挥动铁锤,亲自督造轨车关键部件。他率领三百工匠,昼夜轮班,将城中收集来的废铁投入熔炉,铸成车轮、轴套、连接栓与转向滑轨。与此同时,大批杉木从南方运抵,工匠们以精密榫卯工艺将木料加工成标准轨条——每根长三丈,宽一尺,厚五寸,表面以砂石打磨至光滑如镜,确保车轮滚动顺畅。木轨背面则刻有编号,便于铺设时对位拼接。
“欧大人!熔炉区的废铁存量不足三成,再这样下去,明日午时便要停工!”一名满面烟灰的工匠急匆匆奔来禀报。
欧大锤抹去额上汗水,眉头紧锁。他知道,若车轮断供,轨车组装将停滞,整个粮道工程将功亏一篑。就在此时,一队宫人快步而入,宣读苏晚手令:“即日起,昭都境内,凡百姓献废铁者,一斤兑粮食二斤,或工分券三张!铁器不限种类,锅釜、犁铧、门环、旧甲皆可兑换!”
消息如风传遍全城。百姓们纷纷翻箱倒柜,将家中积存的废铁尽数送来。有老妇人拄着拐杖,送来丈夫生前用过的铁剑;有孩童抱着锈迹斑斑的铁铃铛;更有农夫驾着牛车,运来整副废弃的铁犁。工匠坊门前排起长龙,铁器堆积如山。一名青年笑着将祖传的铁砧抬来:“这是我爹打铁用了一辈子的家伙,如今献给国家,也算为北伐出力!只要昭军能打到南方,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
短短一日,废铁储量翻倍。欧大锤当即下令:“全坊提速!三班轮作,不眠不休!务必将五百辆轨车在两日内组装完毕!”
与此同时,魏小六已率三千运输队与五千流民,开赴昭都至涿郡的雪道。积雪深达三尺,行路艰难。流民们手持铁锹、镐头,一寸寸铲雪开路;士兵们则肩扛木轨与枕木,在雪原上标记轨距。寒风刺骨,许多人手指冻裂,却无一人退缩。魏小六亲自巡行全线,每十里设一工段,每日清点进度,夜夜燃起篝火,为工人取暖。
“魏大人!前方五里处有一处陡坡,坡度近四十五度,木轨难以固定,轨车若从此处滑下,必翻无疑!”一名工头满脸焦急地奔来禀报。
魏小六快步赶到坡前,俯身细察地形。他发现,若强行铺设直轨,不仅车体易失控,连牵引马匹也难稳蹄。他沉思片刻,果断下令:“在此处修建‘之’字形迂回轨道!铺设双层防滑木轨,轨面加装横向铁齿防滑条;坡顶设制动台,坡底设缓冲沙坑!另在坡道两侧埋设固定桩,以铁链连接轨车,由专人操控缓降!”
工匠们立即动手改造。他们在陡坡上以枕木层层垫高,铺设曲折轨道,每根木轨底部加钉铁齿,与地面牢牢咬合。制动台以巨木搭建,装设绞盘与铁链,可由人力控制轨车下行速度。不过一日,陡坡段改造完成,试车成功,轨车平稳通过,无丝毫颠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