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章 吏部来岭州-干部选育基地落地(2/2)
两点,湾南临港进入极限测试。断网容灾按下计时,离线小方块沿轨迹行进,三分钟后回传对齐。司机代表抽签上前,绕行新箭头与有效里程计费照面,公告栏上的章程条目与路标编码一致,绿灯同时亮起。副部长只在本子上画了一个圈。
两点三十,岭北智谷样机仓复测。噪声、粉尘、挥发物三条曲线拉成可读形状,采样脚本改成白话注释,检定证书与设备编号成对公开。副部长问可否全国借用,李一凡点了操作卡的下载键,长图自动生成,秒级时间戳跟着落下。
三点,吏部授牌环节压成十分钟。牌子很薄,规程很厚。副部长宣示三点,干部入库全国择优,失败样本强制讲解,问题地图每月上墙。李一凡当场加一条,群众回拨写入调训档案,谁敢挂断电话,谁的画像会变色。
三点二十,林允儿带着新华社团队进场,不做唱词,只拍动作与数字。镜头里是换下的旧冷机、贴上的新箭头、签下的群众回执。她把片尾句交给身边人写,五个字落在屏角,写成朴素的赞许,也是最难得的标准。
四点,副部长提出补考一题,干部跨区协同是否顺畅。三地连麦开在大屏,财政、银保、住建同时上麦,把绿道贴息、里程碑拨付、分户验收三张表互相穿透。系统出现一个黄点,广城楼道灯具清单与实装型号不符。十分钟后回绿,整个过程只留一串秒表。
四点三十,副部长与李一凡在走廊短谈。话题落到人,落到骨气。李一凡直白,岭州不需要喊口号的干部,需要能把箭头贴正、能把脚印留痕的人。副部长笑得轻,把话题压回制度,决定把双轮驱动与身边人试点写入中青班案例库。
五点,基地首日榜单出炉。红榜两名,黄榜三名,红卡一名。红榜是把老人版入口改到极致的女孩与在港区把章程绑定路标的小伙,黄榜注明卡点,红卡标注造假细节。榜单无形容词,只有事实与时间,站在榜前的人都看得懂。
五点三十,副部长提议隔日外放一期公开课,题目由失败者定。李一凡点头,把会务工作交给组织部,只留一句要求,讲清楚为什么倒下,讲清楚怎么站起。走出会议室时,他顺手把问题地图拉到首页,错误与修正并排发光。
傍晚,八楼风从窗缝里过。电子墙合成今日日报,最下方多出一列新页,干部选育基地实时页已上线。身边人专席的三行字也被复制过去,听清楚,做到了,多久到。这三句像刻刀,在每一张画像上留出真实的纹理。
二十点,四九城来电,观摩周提前,首站就定在基地。副部长回传一行字,方法公开,数据可复核,问责成体系。李一凡把回执压在行程本底页,像按下一枚钉。他知道这枚钉不只钉在岭州,也钉在接下来会来的每一双眼睛里。
夜深,基地的三处场地只留值守灯。广城大厅的门口贴着第二天的题目,湾南控制室的屏保停在离线小方块,岭北样机仓的白板上写着三字提示,先分流,再上电,后测曲线。李一凡关掉最后一盏灯,把门带上,节拍照旧,骨气更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