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流程再造(1/2)
陆启明的技术重构如火如荼,但苏晚晴清楚,光有坚固的“骨架”不够,还需要畅通的“血脉”。“山海集”现有的运营流程,在规模压力下已显露出处处梗阻。
她决定亲自牵头,启动“流程再造”项目。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从“集创者”入驻到用户售后的全链路流程图,每一个环节都被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痛点。
“这里是第一个堵点,”苏晚晴用笔尖点向“创意评审”环节,“评审委员会只有五个人,面对数百份申请,平均评审周期拉长到三周,很多优质‘集创者’等不及,流失了。”
“还有这里,”她指向“供应链匹配”,“‘集创者’提交需求后,需要同时对接我们供应链团队的多个接口人,信息不同步,反馈慢,打样周期无法控制。”
“客服这里更是重灾区,”客服主管无奈地指着“售后处理”区域,“‘集创者’和平台责任划分不清,退换货流程需要多方确认,一个简单问题往往要拖上好几天,用户体验极差。”
问题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苏晚晴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采用了从顾淮之那里学来的“敏捷管理方法”。她将核心成员分成几个小分队,每个小队负责一个核心流程段的优化。
“我们不要纸上谈兵,”她对小队成员说,“直接设计最小可行方案(Vp),小范围试点,快速验证,不行就立刻调整。”
针对评审环节,小队提出了“标准化初筛模型+专家交叉评审+关键项目一票否决权”的新机制,并开发了一个线上评审工具,将周期成功缩短到一周内。
针对供应链匹配,他们设立了“集创者服务专员”角色,一人对接多个“集创者”,内部则打通信息壁垒,形成统一接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