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空降CTO(1/2)
陆启明踏入“山海”总部的第一天,空气里就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张力。他穿着硅谷标志性的休闲卫衣,步伐却带着一种经过千锤百炼的精准与效率。顾淮之亲自引荐,苏晚晴与他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闭门会谈。
他带来的不是简历,而是一套完整的、针对“山海集”平台现状的技术诊断与重构方案。话语间没有寒暄,直指核心:
“现有的单体架构是原罪,必须彻底拆分为微服务。数据中台的建设优先级需要提到最高,算力资源需要弹性扩容。更重要的是,技术团队的组织架构必须调整,建立独立的SRE(站点可靠性工程)团队,设立明确的SLA(服务等级协议)。”
他的眼神锐利,带着一种对代码世界绝对的掌控感。“苏总,技术不是成本中心,是驱动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您需要给我绝对的授权,以及……可能伤筋动骨的改革空间。”
苏晚晴几乎没有犹豫。她太需要这样一个人,来打破僵局。“授权我给你。我要的,是一个能承载亿级流量、保证99.99%可用性的平台。”
陆启明的到来,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改革从技术中心开始。原有的技术团队被拆分重组,新的技术栈被强制推行,严格的代码规范和自动化测试流程被建立起来。习惯了之前相对宽松节奏的老员工们叫苦不迭,私下里抱怨声四起。
“这新来的也太不近人情了!那个微服务改造,明明老系统还能用,非要推倒重来,我们天天加班到凌晨!”
“就是,感觉我们之前做的一切都被否定了。”
“听说他还要引入什么‘末尾淘汰’,这不是制造焦虑吗?”
新旧团队的文化冲突开始显现。老员工觉得空降的cto不接地气,只会挥舞KpI大棒;新cto带来的几位核心骨干则觉得原有团队技术债务太重,思维固化,拖慢进度。
一次技术评审会上,矛盾公开爆发。一位跟随公司多年的技术经理,对陆启明提出的架构改造时间线提出质疑,认为过于激进,完全不考虑历史包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