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2/2)
“总之,春夏秋冬四季针刺的方法各不相同,必须根据气血运行的位置来确定针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该刺的部位,就会损伤心气,导致脉象混乱,心气虚弱,邪气深入骨髓,病就很难治好了。而且,心火不能滋养脾土,病人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气息微弱的症状。同样地,如果春天刺了秋天该刺的部位,就会损伤肺气,引发咳嗽等肺部疾病;如果春天刺了冬天该刺的部位,就会损伤肾气,导致腹胀等症状。其他季节误刺的情况也是如此。
“此外,在针刺胸腹的穴位时,一定要特别小心,不要刺伤五脏。比如,如果刺中心脏,经气环流全身后就会立即死亡;如果刺中脾脏,五天后就会死亡;如果刺中肾脏,七天后就会死亡;如果刺中肺脏,五天后就会死亡;如果刺中膈膜,五脏都会受到损伤,即使疾病暂时减轻,但病人一年内还是会死亡。为了避免刺伤五脏,针刺时要懂得‘逆从’的道理。‘从’就是要了解膈膜和脾肾等脏器的位置,以便避开它们;如果不知道它们的位置而盲目进针,就会伤及五脏,这就是‘逆’。在针刺胸腹部位时,应该在这些部位覆盖布帛,从布帛上进针,以免刺得过深。如果一次没有治愈,可以再次针刺。
“在针刺时,环境要保持安静,以等待气血的到来。如果用针刺法治疗脓肿,可以用摇大针孔的方法使脓血排出;如果治疗经脉的疾病,就不要摇动针身。这些就是针刺的基本法则。”
黄帝又问:“十二经脉气血衰竭时会有什么表现呢?”
岐伯答道:“太阳经脉气血衰竭时,病人会两眼上翻,眼球不能转动,背部反弓,手足抽搐,面色苍白,出绝汗,一旦汗出就会很快死亡。少阳经脉气血衰竭时,病人会耳聋,全身骨节松懈,两眼直视如惊,一旦眼珠不动就会很快死亡。临死前会面色先青后白。阳明经脉气血衰竭时,病人口眼歪斜颤抖,容易惊恐,胡言乱语,面色发黄。如果经脉所过之处都出现燥热盛大的现象,并逐渐发展到肌肉麻痹不仁就会很快死亡。少阴经脉气血衰竭时,病人会面色发黑,牙齿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满,上下之气阻隔不通就会很快死亡。太阴经脉气血衰竭时腹部胀满严重,呼吸不畅,时常嗳气并伴有呕吐现象。如果气不上逆就会出现上下之气阻隔不通的现象导致面色发黑。当出现皮毛干枯时就会死亡。厥阴经脉气血衰竭时病人会胸中发热咽喉干燥小便频繁心胸满闷。当出现舌头卷曲、睾丸上缩的症状时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