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一读就懂的黄帝内经 >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1/2)

目录

黄帝问:“诊病的要诀是什么呢?”

岐伯答:“关键在于理解天、地、人三者的相互关系。比如,随着季节的更替,人体的五脏之气也会有所变化。春天和初夏,天气渐暖,地气萌生,人体的肝气也随之活跃;春夏之交,天气明朗,地气盛长,脾气就与之相应;夏天,天气最热,地气上升,人体的头部气血充盈;进入秋冬,天气转凉,开始有萧瑟之感,这时人体的肺气较为旺盛;秋冬之交,天气更冷,出现冰冻,地气潜藏,人体的心气与之相应;冬天最冷时,阳气深藏,地气密闭,人体的肾气最为旺盛。

“因为人体的五脏之气会随着天地的阴阳之气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春天针刺时,应选取经脉上的穴位,刺得稍深一些,达到肌肉纹理的层面,一见到血就停针。如果病情较重,留针时间要长些,等气血流通后再拔针;病情轻的,留针时间短些,气血循环一周后即可拔针。

“夏天针刺时,应选取孙络上的穴位,也是见血即停针,以排出病邪,然后用手指按住针孔,等气血循环一周后,病痛就会消失。

“秋天针刺时,主要刺激皮肤,顺着肌肤的纹理进针,不论刺上部还是下部的穴位都采用这个方法。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神色变化,一旦有好转的迹象就可以停针。

“冬天针刺时,要深刺筋骨间的穴位,病情重的可以直刺深入,病情轻的可以从不同方向斜刺,而且进针速度要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