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番外——彼岸花开叶落(1)(2/2)
静默片刻,他低声开口:“我父母在我上初中时就离婚了,他们各自有了新家庭。我是跟着爷爷长大的。”他停顿了一下,“从上大学起,他们就再没给过我一分钱。学费、生活费,全靠奖学金和打工挣来。”
他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重量:“所以,我买不起像样的礼物给你,也不能带你去什么好玩的地方。我甚至……连整天陪着你的时间都没有。”
他抬起眼,“你值得更好的人,更好的选择。”
“我喜欢你。”我轻声说,右手重新握住他的左手,“这就够了。”
程砚归没有再说话。
但这一次,他的左手静静停留在我的掌心,没有再抽离。
~~
卿饲春蚕我种麻,夜窗共剪半灯花
返校后,我和程砚归的生活开始同频共振。
那是2003年,手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还是奢侈品,我们也不例外。
两人的联络,靠的是事先的约定。
我们仔细对照彼此的课表,用笔在一张纸上工工整整地画出了一份“约会时间表”:
周一、周三、周五的傍晚六点,在第一食堂门口碰头;周六早晨九点,他在女生宿舍楼下等我。
若有临时的变动,便依靠宿舍那部老旧的电话传递消息。
我们的约会大多在校园里。
偶尔去校外打牙祭,也总穿过马路,径直走向那几家物美价廉的小店。
一份热气腾腾的老碗鱼,或是两碗酸香开胃的酸汤水饺,就是一次小小的奢侈,足以让那个傍晚变得温暖而满足。
那碗老碗鱼的滋味,早已深深刻进我的记忆里。
赤艳欲滴的辣油,衬着雪白滑嫩的鱼片,在锅中微微颤动。
爽脆的土豆片、清甜的豆芽与吸饱了汤汁的魔芋交织其间,入口鲜辣滚烫,瞬间唤醒所有味蕾,令人齿颊留香。
二十一元一份,还搭上无限续加的米饭,对于当年的我们而言,是穷学生时代最温暖的慰藉。
我总是记得,程砚归会仔细地将大块的鱼片和滑溜的魔芋夹到我碗里,自己则默默承担起扫光盘中土豆与豆芽的任务。
那时我心里清楚,这是他沉默而固执的疼爱。
许多年后,我再次回到西安,独自坐在已装修一新的学校对面小店,点了一模一样的老碗鱼和米饭。
熟悉的鲜香却再也寻不回,入口唯有痛彻心扉的、火烧一般的麻辣。
……
校外摆摊,构成了我与程砚归另一种形式的相处时光。
我们的足迹遍布西安各大高校:
在师大兜售过考研宝典和司考秘籍,于西外叫卖过精巧的玩偶与饰品,也曾在交大的林荫道旁,摆开琳琅的磁带与日用杂货。
那段日子充实而鲜活,我因清秀的样貌和爽利的性子,还被室友打趣地封了个“卖货西施”的名号。
在交大的一次摆摊中,我们意外遇见了火车上邻座的那个高个子男生——高光。
他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我们,爽朗地笑着迎上来:
“是你们!火车上我就觉得你俩有戏,看吧,我的第六感准不准?我当时就说,你们肯定会在一起!”
他乡遇故知,气氛瞬间热络起来。
高光热情地续道:
“都是山东老乡,必须留个联系方式。等你俩结婚的时候,可记得请我喝喜酒啊!”
程砚归闻言,利落地将衣撑、肥皂和毛巾收拾了满满一盆,不由分说地塞到高光怀里,嘴角带着笑意:
“借你吉言!这些你拿去用,就当是收的感谢费。等我们真结婚那天,你可记得要包个更大的红包来!”
一旁的我心里微微一紧,悄悄向高光递了个眼色,生怕他将火车上自己那份小小的“收买”在此刻说破。
高光,是那段岁月里为数不多真心祝福我们的人。
身边的朋友们大多对我们的感情并不看好。
在她们看来,爱情理应是咖啡馆里的优雅闲适,是摩天轮上的浪漫刺激;再不济,也应当是华山之巅的壮丽日出,或是博物馆里的千年秦俑。
而这一切,程砚归确实都无法给我。
可我就是喜欢他啊。
我喜欢他在夏日梧桐树下,为我轻轻驱赶蚊虫时专注的侧脸;
喜欢他在冬日操场上,笨拙地为我堆起一个雪人时冻红的双手;
更喜欢他在无数个平凡的傍晚,紧紧抱着我,在我耳边认真地说:
“我们以后一定会在海边安个家。”
……
2003年12月24日,平安夜。
程砚归带着我,在城东的鲜花市场批发了整整一千元的玫瑰花。
两个年轻人怀揣着简单的愿望,期盼能在这个洋节里大赚一笔。
西安的冬日寒风凛冽。
程砚归蹬着租来的三轮车,车上载着他心爱的女孩和层层盛放的红玫瑰。
他迎着风,大声唱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曲——《他一定很爱你》,歌声在空旷的街道上飘散。
熊罴裹身的我坐在绚烂的花丛中,像被一团炽热的火焰包裹。
我望着前方那个奋力蹬车的背影,用尽力气大喊:
“程砚归!这辈子你一定要抓紧我的手,不要放开我!”
“傻样!”程砚归回过头,脸上是无比灿烂的笑容,“我们永远在一起!”
那一刻,我全然感受不到刺骨的寒风。
我的眼里、心里,只有程砚归的背影、怒放的红玫瑰,和那份足以抵御整个寒冬的、暖暖的爱意。
(亲爱的读者)
如果你恰好在那个平安夜的西安,在古老的城墙下,曾遇见一个坐在三轮车玫瑰丛中傻笑的女孩,和一个边蹬车边放声歌唱的男孩——
请不必怀疑,你见证的,正是我和程砚归最美的青春年华。
我们显然高估了圣诞玫瑰市场的热度。
那天,西安的大街小巷挤满了卖花的人,直到晚上十点多,我们的三轮车上还剩着一大半玫瑰,在寒风中显得有些萎靡。
我不由得着急起来,程砚归却依旧淡定。
他转过身,将双手搭上我的肩,目光沉静地注视着我,说:
“别急。这些花要是卖出去了,我们就去大吃一顿,满足味蕾;要是卖不出去,我们就捧着回学校,自己感受浪漫。”
一个熟悉的身影从摊前走过,是我的同班同学陈述。
他显然也看见了我,脚步顿了顿,便折返回来。
他的目光扫过满车的玫瑰,最后落在我身上,却默契地没有点破我们相识。
“这些花,全部多少钱?”他问。
程砚归有些意外,随即答道:“全部的话……七百。不过我得留下三十三朵给我女朋友。”
陈述没有还价,直接数出七百元递给程砚归,然后对身旁打扮入时的女伴轻声说:“送你的。”
那一刻,我的大脑仿佛陷入极夜,一片空白。
我没有告诉程砚归我认识陈述。
这个男生,从第一次班会结束后就开始向我示好——
起初是邀请我们全宿舍女生唱歌吃饭的普遍讨好,后来发展到宪法课后直白而认真的单独表白。
他示好了无数次,我也拒绝了无数次。
和程砚归不同,陈述是地道的西安人,父亲是知名律师,母亲是大学教授,骨子里透着一股与生俱来的从容与优越。
我清楚地知道,我们之间的家庭条件、生活习惯有着云泥之别。
即便没有程砚归,陈述也未必是我的良人。
可当他毫不犹豫地掏出那七百块钱的瞬间,一种难以名状的尴尬仍将我贯穿——
仿佛某种隐秘的阶层差距,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摊开。
陈述与女伴的身影渐渐融入夜色。
程砚归转过身,紧紧握住我的手,眼中映着路灯温柔的光。
“知道为什么要留三十三朵吗?”
他轻声说,
“这代表我对你三生三世的爱。前世,今生,来世,我们都要在一起。”
……
等我们赶回学校时,宿舍楼早已锁了门。
我提议去学校旁边的网吧熬个通宵,却被程砚归一口拒绝:
“不行,天太冷,夜太长,你身体会吃不消的。”
他替我拢了拢围巾,语气不容商量,
“我给你找个宾馆住下,好好休息。我去网吧凑合一夜就行。”
不知是否因圣诞节的缘故,那晚学校周边的宾馆竟像约好了似的集体涨价。
辗转多家,我们最终找到一间九十九元的大床房。
程砚归将我安顿在房间,仔细检查了窗户、门锁,又特意确认了消防通道的位置,一切妥帖后,便准备离开。
“不许走,”
我从身后抱住他,
“留下来。”
他身形一顿,随即转过身来,将我紧紧地拥入怀中。
2003年12月24日的夜晚,或者说已是12月25日的凌晨,我枕着程砚归的胳膊,蜷缩在他温暖的怀抱里。
我们回忆着初识的点点滴滴,也畅想着模糊却充满光亮的未来——
我们约定,毕业后要一起去离家乡松县不远的青岛工作,要靠自己的努力,在那座海滨城市买下一间小小的房子。
我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睡着的,但那无疑是我记忆长河中最璀璨的一夜。
与挚爱相拥,聆听彼此的心跳,连空气里都弥漫着青春独有的、甜醉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