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7:半场开香槟(2/2)
随后,《初恋这件小事》、《开心家族》、《我的野蛮女友》、《垫底辣妹》……盛影传媒几乎以每年一部甚至多部爆款的节奏,不断拓宽着国产类型片的边界,也一次次刷新着市场对国产电影票房天花板的认知。
“四年时间,从‘复兴’到‘繁荣’,从千万级到两亿级,国产电影的市场容量和制作水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夏电影报》在头版评论文章中写道:
“而引领这一变革浪潮的,正是以盛影传媒为代表,始终坚持市场化道路、尊重观众、勇于创新的民营影视力量。《绣春刀》的成功,并非孤立现象,它是盛影模式在武侠类型片上的一次完美实践,再次证明了‘内容为王’与‘渠道制胜’相结合的巨大威力。”
文章进一步指出:“当一部制作精良、叙事扎实、人物立体的类型片,遇上一个不断扩容、且被高效渠道(如中影盛世院线)和精准营销(如猫眼平台)所激活的市场,其商业价值的爆发是必然的。观众用真金白银做出的选择,比任何理论上的争论都更有力。”
这番论述,直指此前那场由王盛“一挑三”的电视辩论所引发的、关于电影“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广泛争议。
在《绣春刀》实打实的票房成绩和广泛的大众口碑面前,那些质疑“盛影模式”过于商业化、会损害电影艺术性的声音,显得格外苍白和微弱。
盛影传媒公关部和院线电影宣发事业部,更是趁热打铁,投入了不菲的资源,在各大媒体平台和网络社区,引导舆论聚焦于《绣春刀》乃至整个盛影片单的“商业与艺术统一论”。
通稿和软文的核心观点高度一致:“最高的艺术,是让尽可能多的人感受到共鸣与震撼;最好的商业,是提供经得起市场和时间检验的优质内容。
《绣春刀》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制作和动人的表演,实现了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双丰收,这正是新时代国产电影应该追求的方向。”
在这股由数据和口碑支撑、又被强势舆论放大的声浪中,那些关于“艺术妥协”、“文化自卑”的残余杂音,被进一步挤压、限制在极小的圈层内,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共讨论。
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给出了它的判决。
贺岁档的上半场,随着《绣春刀》战绩的公布,已然尘埃落定。
大势,清晰地倒向了那个掌控着内容、渠道与舆论风向的“盛影系”一边。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决战,才刚刚开始。
12月13日零点,《博物馆奇妙夜》已在全球范围内同步登陆各大银幕。
而紧随其后,张亿某的《英雄》也将在几天后全面公映。
下半场的硝烟,因为上半场《绣春刀》奠定的超高基准和引发的全民关注,而变得更加浓烈。
影迷、媒体、院线、乃至整个行业,都将目光投向了接下来的票房厮杀。
《绣春刀》已经出色地完成了它的“开路”与“预热”使命,为盛影系赢得了满堂彩和战略主动。
现在,压力完全来到了即将登场的《博物馆奇妙夜》和《英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