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434:电视辩论(下)

434:电视辩论(下)(2/2)

目录

只是可恨的美帝……

她脸色微变,强自争辩道:“但这并不能掩盖资本逐利的本质!你们扶持艺术片,或许只是一种姿态,或者为了换取更好的政策环境!你们真正热衷的,还是能赚大钱的商业类型片!”

王盛闻言,忽然笑了,那是一种带着些许怜悯和洞察的笑容:“胡女士,您似乎预设了一个前提:商业成功和文化价值是绝对对立的。

但请您看看世界电影史,卓别林的喜剧、希区柯克的悬疑、黑泽明的史诗、斯皮尔伯格的科幻……

这些大师的经典之作,哪个不是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成为了不朽的文化瑰宝?

为什么到了中国,到了我王盛这里,商业成功就一定要背负原罪?”

他不再看胡蔓俪,而是再次面向镜头,声音清晰而有力:“我认为,健康的产业环境,是让不同类型的电影都能找到自己的观众和生存空间。

商业大片赚了钱,可以反哺艺术探索和人才培养;艺术片的创新,也可以为商业片注入新的活力。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不是您想象中的零和博弈。

盛影传媒,正在努力构建这样的生态。

我们不怕竞争,我们欢迎竞争,因为只有充分的竞争,才能催生出真正优秀的、既能赢得市场又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中国电影!”

辩论至此,三位挑战者轮番上阵,从文化主体性、艺术价值到资本批判,几乎涵盖了所有对王盛和盛影传媒的主流质疑点。

然而,王盛始终从容不迫,见招拆招。

他的回应,并非完全是学院式的理论驳斥,更多是基于实践的逻辑推演和事实列举,其间更夹杂着对产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未来路径的清晰勾勒。

反观胡蔓俪、鄢小强、张元三人,随着辩论的深入,情绪愈发激动,言辞间难免出现逻辑漏洞、情绪化指控甚至事实错误。

胡蔓俪面沉如水,试图维持威严却难掩焦躁;鄢小强眉头紧锁,不时插话却总被王盛轻松挡回;张元则更多时候陷入理论自洽的困境,难以将抽象理论与鲜活的产业现实对接。

演播室内的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已然倾斜。

现场观众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在王盛身上。

他站在那里,身姿挺拔,神态自若,言语间逻辑清晰,数据信手拈来,时而沉稳如山,时而犀利如刀,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近乎“云淡风轻”的掌控感。

电视机前,无数观众,即便不完全理解所有专业术语和产业逻辑,也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种气场上的差异。

“好像……王盛说得更有道理啊?”

“你看那三个人,脸都红了,说话都急了,再看王盛,一直稳稳的。”

“就是,感觉王盛是在讲道理摆事实,那几位有点……像是在吵架?”

“不管内容谁对谁错,就看这架势,王盛赢了。”

在这种面向大众的电视辩论中,尤其是在议题复杂、难以立刻判断绝对是非的情况下,形式往往比内容更能影响观众的判断。

大部分观众并非专业影评人或产业研究者,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所有论点论据,做出完全理性的裁决。

他们更依赖直观的感受:谁更自信?谁更从容?谁的逻辑更清晰?谁看起来更像“掌握真理”的一方?

这恰恰重现了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那场著名电视辩论的经典效应。

通过收音机收听辩论的听众,大多认为尼克松论点扎实,赢得了辩论;而通过电视机观看的观众,则被肯尼迪年轻、自信、从容的银幕形象所征服,认为他才是胜利者。

视觉时代,形象与气场,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说服工具。

此刻的王盛,就像当年的肯尼迪。

他未必在每一个理论细节上都无懈可击,三位对手的观点也并非全无价值。

但在电视直播这个舞台上,他展现出的那种基于实践成功的强大自信、面对围攻而不乱的从容气度、以及将复杂问题清晰化的表达能力,构成了无可比拟的“形象优势”。

这种优势,穿透屏幕,直接作用于亿万观众的潜意识,让他们倾向于认为——这个年轻人,更可信,他代表的方向,更可能是未来。

主持人何囧看着计时器,意识到预定的辩论时间即将结束。

他适时地介入,做了总结性的陈述,感谢四位嘉宾的精彩交锋,并再次强调了辩论旨在促进思考与交流的初衷。

当镜头最后定格在王盛平静而略带微笑的脸上时,这场轰动全国的电视辩论,实质上已经分出了在大众心目中的胜负。

辩论结束后,王盛在保镖的护送下迅速离开演播中心,拒绝了所有媒体的围堵采访。

坐进车内,他揉了揉略微有些发胀的太阳穴,连续高强度的精神对抗,消耗同样巨大。

但他知道,这一关,算是过去了。

经此一役,套在盛影和他头上的那些“文化投降”、“资本原罪”的枷锁,虽然不会完全消失,但其威力已被大大削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