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9:波澜起伏(1/2)
2002年3月的京城,春寒料峭。
自2月1日新的《电影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以来,直接引发了多重巨变。
首先,是制片权的“解放”与“混战”。
民营公司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独立投拍电影,无需再挂靠国有厂标,分享那微不足道的署名权和微薄利润。
一时间,无数怀揣梦想和热钱的民营影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渴望复制盛影传媒的成功。
而另一边,丢了制片权的各个国营电影厂一点都不慌,因为他们依靠电影厂联盟,背靠中影、盛影,拿到了更牛逼的终端放映权,影院带来的持续性盈利让他们安安心心的进入了养老。
当然,一些有野心的电影厂,比如上影厂、长影厂、峨影厂等等,也正在加速与当地兄弟单位集团化,准备再搞一条覆盖当地的院线,成为制片方高不可攀的爸爸。
其次,是发行放映体系的“重塑”与“割据”。
院线制改革的强制推行,彻底动摇了省市县电影公司层层转发的旧发行网络。
以“中影盛世”为代表的跨省院线快速跑马圈地,而各地原有的发行放映单位,要么被迫改组加盟,要么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挤压下迅速边缘化。
这不仅是商业模式的变革,更是地方利益格局的洗牌。
以上影厂、魔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含永乐院线)为核心整合的“上海联和院线”,以及基于粤省本土力量形成的“粤省中影南方电影院线”等,都在摩拳擦掌,试图与背靠中影集团和盛影资本的“中影盛世”分庭抗礼。
一场围绕终端渠道的“圈地运动”正在全国上演。
再者,是意识形态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市场放开必然带来内容的多元化。
如何在鼓励创作繁荣、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确保文化安全和导向正确,成为主管部门必须衡量的新课题。
这也使得像盛影传媒这样既懂市场规律、又能“把握分寸”的龙头企业,价值更加凸显。
……
在此背景下,王盛和他的盛影传媒集团,虽然凭借超前的布局和强悍的执行力占据了绝对先机,但面临的已不是蓝海畅游,而是群雄环伺、政策与市场双重考验的深水区。
当务之急,依旧是上市。
只有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才能以碾压性的资金和资源优势,巩固护城河,完成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战略布局。
而盛影传媒集团的上市,也早已不是王盛个人的商业野心中最重要的一环,更被赋予了行业风向标和改革试金石的重任。
2002年3月14日,周四。
京信大厦,盛影传媒集团总部大会议室内。
气氛庄重而热烈。
长长的会议桌一侧,是以王盛为首的核心管理层。
对面及会议桌另一端,则汇聚了足以让国内任何一家企业侧目的资本巨头代表。
这些面孔,本身就是这个时代资本流向的风向标。
高盛董事总经理中国业务负责人胡诅六,这位毕业于清华、拥有哈佛博士学位的经济学家,是高盛在华业务的旗帜性人物,以其对宏观经济和中国改革的深刻见解著称,举止儒雅,但目光锐利。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中国业务负责人吴长根,风格比胡诅六更具攻击性,深谙国际资本运作规则,对推动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经验丰富。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朱总,作为中国首家合资投行的代表人物,朱总背景深厚,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人脉,是连接中国企业与全球资本市场的关键桥梁之一。
他的出现,本身就代表了官方对盛影上市的某种默许和支持。
此外,会议室里还有来自IDG资本、软银亚洲、瑞银的代表,以及国内诸如南方证券、华夏证券等实力派券商的高管。
不可描述事件的阴影依然笼罩全球资本市场,美国本土投资风险偏好降低,巨额资本迫切需要寻找安全且高增长的投资洼地。
刚刚入世、拥有超过十亿人口、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中国,无疑是全球资本眼中最闪亮的明星。
而盛影传媒,作为中国文化娱乐产业市场化改革的标杆,连续两年营收超十亿,年利润超五亿,其展现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在海外资本看来,充满了“中国迪士尼”的想象空间。
“王先生,各位。”
摩根士丹利的吴长根率先发言,语气充满自信,“根据我们的模型,结合中国电影市场年均近100%的复合增长率,以及盛影传媒的市场领导地位、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卓越的管理团队。
我们认为公司的合理估值应在150亿到200亿人民币区间。
这是基于未来五年盈利预测,并给予35-50倍市盈率的乐观估计。只有在海外市场,比如港岛联交所,才能实现这样的价值发现。”
高盛的胡诅六点头附和,语气相对温和但立场坚定:“王总,A股市场固然重要,但当前容量和投资者结构尚不支持如此高的估值。
截至2001年底,A股总市值约4.5万亿,市值最高的公司如宝钢股份、中国石化等,市值多在几百亿至千亿级别,且多为传统行业。
对于新兴的文化传媒板块,缺乏可比公司,估值体系保守。像盛影这样高成长、高利润的企业,在A股可能被严重低估。我们支持吴总的看法,H股是更优选择。”
中金的朱总立刻反驳,语气沉稳但不容置疑:“胡总、吴总,我理解国际资本的视角。
但请不要忽视几个关键点:第一,电影行业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敏感性,主管部门更倾向于看到优质企业在国内上市,这关乎文化自信和产业安全。
第二,A股市场正在改革,容量和活跃度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
他顿了顿,抛出一个重磅信息,“关于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的讨论已在证监会层面进入实质阶段,虽然正式出台尚需时日,但风向已明。
一旦推出,海外资本完全可以通过合法渠道投资A股,分享中国成长。届时,盛影在A股同样能获得国际资本的青睐。”
南方证券的代表也补充道:“而且,在国内上市,品牌效应、政策支持、与本土观众的亲近感,都是海外上市无法比拟的。盛影的根在中国。”
双方围绕上市地展开了激烈辩论。
海外机构强调估值和国际影响力,本土机构强调政策环境和长远根基。
海外资本甚至提出,为何不能借鉴“青岛啤酒”模式,先发行H股,待条件成熟再回归A股,实现双平台融资,撬动更多资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