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387:集团化

387:集团化(1/2)

目录

2002年1月的京城,寒意未减。

怀柔“成龙快乐园”的摄影棚内,《博物馆奇妙夜》的拍摄依旧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王盛如同定海神针,掌控着这个庞大剧组的节奏。

每一个镜头的打磨,每一处特效的衔接,都在他的要求下精益求精。

成龙的敬业与专业使得合作异常顺畅,影片的魔幻现实质感日渐成型。

然而,王盛的心思并非全然系于片场。

每天收工后,他都会花大量时间在京信大厦的办公室,与核心团队商讨那件关乎未来的头等大事——盛影传媒的集团化重组与上市。

巨大的白板上,勾勒出初步的集团化架构蓝图。

这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现有业务格局、未来战略以及应对资本市场审视的综合考量。

【盛影传媒集团(拟)核心架构方案】

1.上市主体:盛影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由原盛影传媒有限公司股改而成)

股权结构(上市前):

王盛:77%(绝对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20%(重要战略股东,代表国有资本,提供政策背书与资源支持)

陈良:3%(创始团队成员,早期功臣的股权激励)

核心业务板块(全资或控股子公司):

电影制片业务:延续盛影传媒起家的核心优势,负责电影项目的开发、投资、制作。

涵盖主流商业片、类型片及部分有市场潜力的文艺片。

电影发行业务:整合原有的电影发行力量,负责盛影出品影片的国内发行,并逐步拓展海外发行业务(依托与新线等国际公司的合作)。与“中影盛世院线”形成紧密的“制发放”联动。

影院投资与管理:以“中影盛世院线”为核心资产。但出于清晰资产关系和便于管理的考虑,拟将影院的实际运营管理权下沉至全资子公司“盛世影院管理有限公司”。

上市主体通过控股该公司,实现对院线业务的掌控。

影视城投资与运营:整合“闯关东影视城”和正在建设中的“成龙快乐园”。这部分资产较重,但代表了“影视IP+沉浸式文旅”的未来方向,具有巨大的资产升值和衍生价值,纳入上市主体可以提升资产规模和想象空间。

电视电影业务:延续与电影厂联盟的合作模式,生产制作电视电影,供应电视台时段,是稳定且利润可观的现金牛业务。

婚礼录像及衍生业务:作为公司起步的“初心”业务,虽占比减,但品牌价值和高净值客户资源仍在,可作为特色业务保留,并探索与婚庆、时尚等领域的跨界合作。

盛影劳务公司:负责剧组人员的经纪、派遣与管理,是产业链的人力资源支撑,作为子公司纳入。

关联业务板块(非全资,但由上市主体战略控股或重要参股):

光线传媒:专注于电视内容制作(综艺、栏目剧)和电视长剧制作(如《四大名捕》等,《潜伏》、《闯关东》不属于此列)、艺人经纪(部分艺人合约在此)。

其股权结构保持独立:

盛影传媒占股45%(第一大股东,战略控股)

中影集团占股20%

湘省广播电视总台(通过其下属的产业经营公司)占股20%(重要渠道和内容输出伙伴)

王长钿(经营管理层代表)占股3%

蔡怡浓(核心制作人)占股2%

股权激励池(10%,由王盛代持)

此举意在将电视业务与电影业务做一定隔离,避免上市主体过于庞杂,同时光线传媒本身也具有独立融资和发展的潜力,是王盛规划的“第二个蛋糕”,用于激励和绑定电视内容领域的核心人才和其他合作伙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