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386:官方的态度

386:官方的态度(2/2)

目录

既没有完全关闭上市的大门,吊足了胃口,也没有透露任何实质性信息,更没有给成龙任何确切的承诺。

他把一切都归结于“当前以拍戏为重”和“内部需要整合”,这理由冠冕堂皇,让人挑不出毛病。

成龙是何等精明的人物,立刻明白了王盛的态度——现在不是谈这个的时候,至少,不是和他成龙深入探讨的时候。

他哈哈一笑,顺势拍了拍王盛的肩膀,化解了那一瞬间微妙的尴尬:

“对对对,王导得对!是成先生我心急了。现在当然是拍好电影最重要!《博物馆奇妙夜》绝对是能震惊世界的大作品,我们都等着看它横扫票房呢!到时候,你这盛影传媒的招牌,就更值钱啦!”

他巧妙地转移了话题,开始讨论起刚才拍摄时一个道具俑的有趣反应,仿佛之前的试探从未发生过。

王盛也配合着将话题引回电影创作,两人又交流了几句接下来的拍摄安排,成龙便笑着走开,去为下一场戏做准备。

看着成龙离开的背影,王盛的眼神微微沉静下来。

成龙的试探,在他意料之中。

资本是嗅觉最敏锐的鲨鱼,闻到血腥味自然会蜂拥而至。

他办公桌上那些堆积如山的意向书,就是明证。

他对上市岂止是“有考虑”,简直是势在必行。

上市,意味着能够募集到巨额的资金,用于更疯狂的扩张——建设更多的影院,投资更大的制作,收购更优质的公司,布局更前沿的技术,对进军海外市场也有帮助。

这将极大地加速他构建娱乐帝国的步伐。

更重要的是,一旦盛影传媒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电影第一股”,他王盛的个人声望和行业地位将提升到一个无人能及的高度。

他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制片人、导演或商人,而是中国文化产业资本化的标志性人物,其影响力将渗透到资本、政策乃至社会思潮的更深处。

那么,官方,特别是主管机构,真支持他执掌的盛影传媒上市吗?

可以,非常支持。

王盛已经接到了总局,乃至更上层给出的明确信号。

中国刚刚加入WTO,承诺进一步开放市场,包括文化领域。

12月25日颁布的新《电影管理条例》明确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影制片和影院建设领域。

这表明高层希望打破旧有体制束缚,引入市场活力和竞争机制,推动电影产业的产业化、市场化改革。

盛影传媒作为市场化改革的“尖兵”和成功典范,其上市完全符合这一政策导向,可以被视为改革成果的展示。

而在入世背景下,中国迫切需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文化企业。

盛影传媒凭借成功的商业模式、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和与国际接轨的尝试(如与新线合作),无疑是官方眼中理想的“样板工程”。

支持其上市,不仅能壮大其本身,更能为整个行业树立一个可供效仿的市场化、资本化运营标杆,激励更多社会资本和人才进入文化产业。

中影集团作为“国家队”代表,是“中影盛世院线”的重要股东,与盛影传媒有着深度的资本和业务绑定。

韩三坪等总局高层与王盛关系密切,多次在公开场合和内部会议中肯定王盛的模式和贡献。

这种“国民共进”的混合所有制结构,使得官方能够通过中影集团对盛影传媒施加影响和监督,确保其发展在“可控”范围内,符合国家文化战略的大方向。

上市后,这种通过资本纽带进行的引导和监管会更加便利和规范化。

此外,不论是国有电影厂,还是中影集团,或是其他地方势力,普遍面临资金短缺、机制僵化的问题。

支持盛影传媒这样成功的民营企业上市融资,使其有能力承接更多影视项目,甚至反向整合、带动国有厂的资源(如之前的电影厂联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家的财政负担,同时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嗅觉,促进整个行业的活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上层高瞻远瞩,意识到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将成为国家战略。

盛影传媒制作的《博物馆奇妙夜》等旨在面向全球市场的影片,以及其与国际公司的合作,符合文化输出的战略。

支持其上市壮大,有助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品牌。

当然,支持的前提是王盛和盛影传媒能够持续产出符合主流价值观、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作品,并且在资本运作中保持相对稳健,不引发大的金融风险或舆论失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