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食品加工厂,延伸产业链(2/2)
何雨柱对此似乎胸有成竹,他沉稳地说:“设备可以找渠道购买,国内没有合适的,就让晓娥想办法从海外引进二手的也行,关键是实用。厂房可以先租用郊区合适的旧厂房改造,不必一步到位追求高大上。审批手续,咱们一步步按规矩来,现在政策鼓励搞活经济,只要合规,问题不大。至于配方保密……”他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这是我接下来要说的重点。核心配方的最终合成环节,我会亲自负责,或者只交给马华等极少数绝对信得过的核心人员,在一个独立的、严格管控的区域内完成。工业化生产的前端工序,比如原料的粗加工、包装等,可以交给招募的工人。我们会把核心配方拆解成几个部分,确保没有任何一个环节的工人能掌握完整的配方。同时,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和监管措施。”
丁秋楠从品控角度提出了建议:“工业化生产,质量把控是关键。需要建立专门的化验室,对每批原料和产成品进行严格的检测,确保食品安全和风味稳定。这方面,我可以帮忙联系一些专业的设备和人员。”
冉秋叶则从品牌建设的角度兴奋地说:“这太好了!如果我们的产品能进入普通家庭,那‘雨柱’就不仅仅是一个饭店名字,更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我可以为这些产品设计独特的包装和品牌故事,让每一瓶酱料都承载着我们的美食文化。”
看到团队核心成员都理解了战略意图并能从各自领域提出建设性意见,何雨柱满意地点点头。他最后拍板:“这件事,于莉牵头,晓娥协助解决设备和资金问题,秋楠负责品控标准制定,秋叶负责品牌包装设计。我们先从小规模试生产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记住,第一步是求稳,品质和保密是生命线,利润反在其次。”
会议的决策很快转化为行动。于莉展现出了惊人的行动力,她几乎跑遍了四九城的郊县,最终在南苑找到了一处位置相对偏僻但交通尚可、带有院落的废弃农机修理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较低的价格租了下来。娄晓娥则通过香港的关系,联系到了一套适合中小规模生产的酱料封装生产线设备,虽然有些陈旧,但性能稳定,价格也合适,正在设法运回北京。
何雨柱则一头扎进了“系统商城”,他需要为工业化生产寻找合适的“工业级”配方基础。系统提供的许多厨艺技能更偏向于手工精品,他仔细筛选,最终兑换了一份名为【标准化风味酱料基础工艺】的知识。这份知识并非直接给出某个具体酱料的完美配方,而是提供了如何在工业化生产中,通过精确控制温度、时间、配料比例和特定的稳定化处理工艺,来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复现手工制作的风味精髓,并保证产品在保质期内的稳定性。这正好解决了何雨柱最大的顾虑——如何让批量生产的产品,不失“雨柱”的灵魂味道。
食品加工厂的蓝图,在何雨柱的脑海中,以及核心团队的高效执行下,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这标志着“雨柱”的商业版图,开始向着更深远的方向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