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四合院:重生傻柱,开局暴击众禽 > 第159章 首开分店,标准化试水

第159章 首开分店,标准化试水(2/2)

目录

马华夹在中间,满面愁容。严格执行吧,怕寒了这些技术骨干的心,尤其那位老师傅,手艺确实是好的;稍有放松吧,又怕各家分店味道不一,坏了“雨柱”这块刚立起来的牌子。后厨的气氛一时有些凝滞。何雨柱得知情况后,亲自下到西城店后厨。他没有简单地支持马华压服众人,而是先尝了按标准流程炒出的菜,又请老师傅按他自己的经验微调后炒了一盘。仔细品味后,何雨柱对众人说:“标准化是底线,是保证咱们开十家店、一百家店,基本味道都不走样的根基,不能动摇。但各位老师傅的经验、手上功夫,尤其是对火候那毫厘之间的把握,是咱们菜的‘魂’,是提升菜品层次的关键。咱们不是机器,要在守住标准这个‘法度’的基础上,鼓励大家发挥各自的‘匠心’。”他定了调子:主要调料必须量化,但火候、翻炒手法等环节,允许经验丰富的师傅在一定范围内微调。这番既坚持原则又尊重经验的话,总算暂时平息了后厨的抵触情绪,但如何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成了长期课题。

前厅运营同样状况频出。刘岚按照新的服务规范,对招聘来的服务员进行培训,要求统一着装、微笑服务、使用规范用语。但长期缺乏服务意识的年轻人们,要么放不开,表情僵硬,要么显得过分热情,透着假模假式。开业没几天,就有顾客反映服务员“笑得太吓人”或者“爱答不理”。更麻烦的是,点菜、传菜、上菜、结账这一套新设计的流程,在午晚市高峰期立刻显露出脆弱性,各个环节衔接不畅,要么上错菜,要么结账慢,引得顾客抱怨。于莉不得不像个救火队长,频繁从总部跑到西城店,亲自示范如何自然微笑,如何高效协调前厅后厨,嗓子都说哑了。

供应链的压力也开始显现。虽然核心的优质食材有何雨柱系统提供的稳定渠道,但随着门店增多,普通食材的需求量猛增。蔬菜、普通肉禽、调料等副料的采购,开始出现品质偶尔波动、或是运输不及时导致临时断货的情况,极大地考验着于莉及其采购团队的寻源能力和应急调度水平。

部门间的协作壁垒也初现端倪。丁秋楠依据初步建立的品控流程,对一批送到西城店的蔬菜进行了快速检测,怀疑农药残留超标,坚持要求暂停使用,等待复检。这直接打乱了当天的备货计划,可能导致部分菜品无法供应。于莉从运营角度出发,认为偶尔一次轻微超标在普遍现象中不算严重,且临时替换食材成本高、难度大,希望能边销售边处理。两人各执一词,都需要何雨柱来协调拍板。另一边,冉秋叶精心设计的精美菜单和宣传册,虽然提升了品牌格调,但制作成本超出了钱会计师根据以往经验制定的预算,引发了关于营销投入与成本控制之间的争论。

西城店,就在这种磕磕绊绊、不断暴露问题、又不断紧急修补的过程中,勉强如期开业了。开业初期,凭借“雨柱”已然打响的名声和优越的地段,生意依旧火爆,门口甚至再次排起了长队。表面的繁华和数据,足以向外界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但何雨柱和娄晓娥等核心成员,却透过这表面的繁荣,清晰地看到了底下隐藏的暗流:标准化减少了致命失误,保证了口味基线,但也似乎正在磨平一些个性化的优势;生硬推行的流程在压力下漏洞百出,效率并未如预期般提升;各部门开始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部门墙悄然筑起,协作成本增加。这场标准化试水,成功揭开了管理问题的盖子,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们知道,如果不能尽快找到解决这些管理痛点的有效方法,扩张得越快,可能崩塌的也越快。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