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首开分店,标准化试水(1/2)
在明确了核心团队分工,并初步磨合后,“雨柱饭庄”第二家分店——西城店的开设,被迅速提上日程。这不仅是简单的业务扩张,更被何雨柱和娄晓娥视为检验标准化运营模式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第一次实战大考。店址经过反复权衡,选在了西城区一个居民区密集、周边还有不少机关单位的地段,目标客群明确,消费潜力可观。
这一次的开店筹备,试图摆脱东城店时期对何雨柱个人手艺和魅力的过度依赖,真正转向依靠流程、制度和团队。娄晓娥从香港带来的快餐连锁店管理手册成了重要参考。于莉带领手下,挑灯夜战,将其本土化,制作出了一整套虽然稚嫩却体系初现的文件,包括厚厚一沓的《开店筹备》、《每日运营检查表》、《后厨标准作业程序试行版》、《服务员行为规范》等。厚厚的文件夹摆上会议桌时,颇有点正规军要打阵地战的气势。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标准化这把“双刃剑”,在真正挥向实践时,遇到了来自传统、人性和管理细节上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后厨成了矛盾爆发的第一个焦点。马华作为后厨主管,深知肩上责任重大,严格执行何雨柱制定的标准化要求。他要求所有厨师,无论是老师傅还是新学徒,都必须严格按照统一配方操作,甚至引入了小秤和量杯来精确称量主要调料和高汤。这本是为了确保菜品口味稳定的必要举措,却像捅了马蜂窝。
一位花了不少力气从某家老字号国营饭店挖来的红案老师傅,首先撂了脸子,把炒勺颠得山响,言语间满是不屑:“我炒了三十年菜,火候大小、翻炒几下、调料分寸,全在手上掂量,心里有数!现在倒好,弄个秤来,这是信不过我们这双手?炒菜是手艺,不是配化学药水!”
旁边一个有点天赋、但也习惯了随性发挥的年轻厨师也跟着嘀咕:“马师傅,不是我们不听令。这按方子做,味儿是对了,客人大面上挑不出错。可您不觉得吗?这菜少了点‘锅气’,少了点即兴发挥的灵气!吃起来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千篇一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